西方庚辛金,属于肃杀,主杀伐。
所以东西方医学是有差异的。
比如《黄帝内经》也曾经说过,各地区医学的不同,不过我们现在更喜欢叫他因地制宜。
所以在《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二十之中有此记载: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就可能引用原文太长了,有人骂我凑字数,但是苦笑脸,真不是。
我想的是给大家展现真正的中医,就得这么用原文。
我的语言,一万句,抵挡不了古文的一句话。
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内涵和意义。我们能够品了又品,而不像现在的快餐文化一般,如同嚼甘蔗一样,一开始一嘴甜,但是后来发现没有可品味的意义,全都是渣渣。
当然了,我写的也是快餐文化嘛。所以这里不过多赘述。
我就是在这里给大家多解释一下这篇原文的意思。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篇原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东方的人饮食习惯的问题,所以东方人适合应用砭石的治疗方法。
砭石,在古代有这样的解释。砭者,以石刺病也。
西方的人饮食生活习惯的问题,有毒的药物更适合西方人的体质,比如现在的西药啊,等等吧。
北方天气寒冷,人能因为寒冷的原因,多容易伤阳气,所以北方人应该多用艾灸啊,扶阳的方法去治疗疾病。
南方多热,属于离卦,更适合应用九针治病。
既然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帝内经之中的九针吧。
给大家说一个顺口溜,黄帝九针,镵圆提锋铍圆利毫长大。
就是我解释完这个事之后,大家可能就明白一个事,就是说为什么现在针灸医生,针灸的时候,主要治疗痛症好用,别的疾病效果差。
因为这里已经提示了,毫针,我就是咱们现在市面上最流行的针灸针,黄帝内经之中写到“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所以说,在古代,这个针就是用来治疗疼痛的。
所以我还是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传统的九针。
第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长一寸六分,是取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针是金,金生水也。
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
圆针是一个意思。
三曰提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提针,长三寸半,三为木数,主要是放邪气出,而不是杀邪气,所以制式是以三寸半为主。
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这就是类似于小手术刀了,放血做手术用的。
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诸疮痛痒,皆源于心,广二分半,以二为火数。疮肿为火毒,长四寸,直取金数,破的就是皮肤的热毒。
而在的这个半分,就是土数,土能生养万物,所以多出半分。
六曰圆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铍,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
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
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之法也。
这就是说什么呢,古时候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合乎规律的,不是说冒昧,贸然出现的。
不是说我高兴我就咋咋地的。
苏子阳有时候说话属于即兴而为的,不是说准备好的,所以一番话,在场的所有人都惊了。
“苏大夫,你要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妄为一个华夏子孙啊。”
张雨惊讶的说道。
“我吧,有时候偶尔感慨一下。也不是说说教啊。两位这么大年纪的主任,听我一个小毛孩子瞎说,见笑见笑了。”
苏子阳喝口茶,哈哈一笑,和宋良涛以及张雨谦虚道。
“谦虚了。”
宋理听的也是津津有味,自从认识苏子阳,宋理对于养生颇多兴趣。
经常手里抱着一本黄帝内经在办公室睡觉,虽然看不懂,但是也属于“手不释卷”了。
如今听苏子阳这么一说,感觉自己又加强了信心,尤其是对于中医的信心,以及坚定了让自己姑娘拜自己为师的这个心。
“对,我一定要让自己得孩子拜这个人为师!”
宋理心里想。
事实证明,苏子阳这番话的影响是巨大的,宋良涛学了一辈子中医,临了被苏子阳的几句话感动。
转而学起了中医,有句话说的好,秀才学医,笼里抓鸡。
事实证明,有文化有思想得人都是笼里抓鸡。
宋良涛就是此中最好的证明,宋良涛后来和苏子阳成了好朋友,二人经常探讨中医问题。
苏子阳惊人的发展,自学成才的宋良涛,往往有自己得看法,而且能够独树一帜,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后得话,以后再说。
宋良涛知道了苏子阳的方药,还真就开展了实验。
不过后来的结果果然如苏子阳所说,并没有得到什么很好的结果,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正是这件事导致了宋良涛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到这里,就给大家说一说实验的大概情况吧。
就是大概说说,就别太认真,大家了解了解就好。
医学实验这个东西分很多种,比如大家常见的,也就常听说的那些小白鼠的实验,那种属于动物实验,也称之为药理学实验。
可以通过观察这个最后的结果,就是研究这个药在动物体内的运作模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了如果研究中药方剂的话,也就几种,比如宋良涛做的这个实验就是叫:人体代谢组学实验、中药血清药理实验。
这种的实验一般是不用小动物的,或者很少用。
人体代谢组学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这个药物在人体之中代谢,反正大家大概就这么理解啊。
太专业的词咱们就不用了。
中药血清药理实验就是说,研究中药或者方剂的,观察在体外的时候,这个用量和时间吸收的关系。
比如5g大黄和15g大黄在人体之内的不同效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做实验的时候,需要寻找一个通路,作为切入点。
这个通路就是说,人体内很微观的东西,比如说某一个细胞,某一个分子,甚至大脑或者什么器官之中分泌的什么物质……
于是乎这就说到了中医和西方医学的不同之处了。
这就是微观和宏观的思想了。
中医是取类比象,不断宏观的往大里看,法相天地这种的。这属于大的宇宙观等等。
天有九星,地有九宫,人有九窍。
中医会把天地与人体对应,然后咱们还会惊人的发现,确实是这样的,确实可以对应上。
但是西医就不一样了,西医要往微观里走,越来越细节,从五脏六腑到神经细胞到分子,到各种微观的通路物质……
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
如果能沟通互相借用一下,可能会更好吧。
一个微观,一个宏观。
一个东,一个西。
相反的世界观,相反的方法论。
或许这也是世界规律的一部分,不过中国人更习惯称之为天道。
“哎呀,妈呀。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宋理拿起茶杯当成酒杯就和苏子阳碰一个。
“对对对。咱们虽然喝茶,但是谢谢苏大夫答疑解惑!”
宋良涛也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对着苏子阳拱了拱手。
啤酒当白酒喝,茶水当酒喝,生活逐渐养生了起来。
宋良涛由于太过高兴,说立马回去着手准备一下,到时候可能还会请苏子阳去交流,今天就不多坐了。
二人离开之后,跟着二人来的两个老板也跟宋理和韩金凯客气了两句,便离开了。
“哎,这俩人也挺有意思。”
韩金凯看着几人离开的背影,笑呵呵的说道。
“兄弟,要我说,你就太大方了。你搭理他俩干啥,那个宋良涛态度还好,你看那个张雨的那吊样。这是求人办事的样?”
宋理为苏子阳鸣不平,愤愤的拿起一个小饼干。塞到了嘴里。
“嗨,他们这种人你还不明白。主任就是自己科室的一把,都是他们熊别人,骂别人。让他们求人,他们得看人下菜碟。”
韩金凯一语道破,拍了拍苏子阳的肩膀:“还是兄弟大度啊。哈哈哈。”
“普度众生够呛了。治病救人吧,他俩要是整出什么成果了,也算是一件功德吧。”
苏子阳现在看事情越来越清晰,并不再计较那么多的细节,只要是能够治病救人,那就是大大的好吧。
“兄弟,我得咨询你个事,这个尿毒症你有没有办法啊。”
韩金凯突然问道。
“啊?这个,不好说。这种病……不太好说。”
确实是这样,虽然中医不太讲究什么疾病的病名,主要是脉症为主。
但是一般这种恶性的病,谁也没有把握百分之百,这是一点常识。
“我有个同学,他的妈妈。这人吧,和们关系很好。老人家79了,明年就八十了,这不是让医院推出来了,医院说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必要遭罪。”
韩金凯叹了口气,月有盈缺,人有生老,这是谁都没有办法的事情。
“那个意思就是说找个中医看看呗?减轻一点痛苦?”
苏子阳听明白了韩金凯的意思,韩金凯没说话,点了点头。
“现在什么情况了呢。”
苏子阳想先听听情况,韩金凯也不太知道,想了一会之后,韩金凯说道:“我上周去他家的时候,好像就是水肿,腿也肿,肚子也肿。其他的我还真不知道。”
“嗨,你说六子他妈妈啊。一会咱俩直接拉着子阳开车干过去就完了呗?”
宋理急性子,说话直接了当。韩金凯看了看苏子阳,苏子阳点了点头说可以。
三人立马出发。
到了地方之后,苏子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六子,居然是个女的。
不知道是不是女人一打扮,显年轻的事。六子比韩金凯看起来要年轻的多的多,一头短发,化着淡妆,看起来干净利落。
“六子……”
苏子阳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女人叫六子,怎么听怎么奇怪。
“这是我跟你说的那个神医,苏子阳,苏大夫,我老姑娘的病,他给治的。”
韩金凯赶紧给六子介绍了一下苏子阳。
苏子阳跟六子点头示意问好,六子赶紧让几人坐,然后端上几盘水果,还有坚果。
“哎。这两天我就在家了,你们吃点水果,休息一下,我去给你们泡茶。”
宋理好像和这个六子也非常熟悉,赶紧摆了摆手:“行了,行了。我俩来,还搞这些啊。冲什么茶啊!”
“你俩我不管。苏大夫呢?”
六子笑着从一个茶柜里拿出一个茶饼。
苏子阳也赶紧说道:“不用客气。我都和韩哥还有宋哥都是好朋友,不必客气。”
“对。这都是我们家慧茹的师父。咱们这关系,不用客气。”
宋理便笑呵呵的再次介绍了一下苏子阳。
“得了吧。”
六子笑了一笑,没和几人客气,烧水泡茶去了。
冲好了茶,六子才坐下。
“老太太咋样啊。”韩金凯说话直奔主题,直接问道。
“屋里睡觉呢。她一来我这,就总是睡觉。看着也没有什么精神。”
六子说到自己母亲,眉头也皱了起来。
“你别跟我说,跟苏大夫说道说道。”
韩金凯指了指苏子阳,六子看着苏子阳说道:“她现在主要是肿,肚子肿的厉害,肚脐周围,还有腿和头,两条腿都是肿的。脸我看这两天也有点肿。”
“昂……”
水肿有这么一个民间说法“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意思就是说,男人怕脚丫子肿,女人怕脸肿。
其实这句话,倒是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以阴阳来说,头为阳而脚为阴。
男人脚肿,是阴水,阴病,男人为阳,阳得阴病,属于恶病。
女人头面肿,是阳水,阳病,女人为阴,阴的阳病,属于恶病。
当然了,不是说不这么肿,就属于好了。还是没有病的好。
“主要是是肿?还有别的症状吗?”
苏子阳继续问道。
“除了这个。就是觉得身上没有劲,没有啥力量。乏累,整天就是睡觉。”
六子想了想说道。
“现在吃着什么药呢吗?”
苏子阳问道。
“你等一会。我去找找。”
六子起身去找药,韩金凯偷偷扒拉了一下苏子阳的胳膊,小声说道:“兄弟,这个病是不是不太好啊。你一直皱眉呢。”
“不好说。一会我得看看老太太再说啊。”
苏子阳同样小声说道。
六子跑到屋里找了一会,回来之后拿着一个大兜子,里边装了很多药。
六子把药放在桌子上往外拿,一盒一盒的摆了出来:“你看看,苏大夫。这是我妈妈吃的药。那个大夫给开的,说吃着药维持维持就可以了。”
苏子阳拿起桌子上的药物,然后一一看着。
百令胶囊
海昆肾喜胶囊
托拉塞米片(特苏敏)
指必泰胶囊
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用法:口服 每日1次 )
百令胶囊里边装的是冬虫夏草菌粉,主要用来可缓解咳嗽、气喘、咯血、腰背酸痛、面目浮肿等症状。
海昆肾喜胶囊可缓解慢性肾衰竭代偿期、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早期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身体困重、浮肿等。
这俩药都是治疗的症状,缓解不舒服的症状。
托拉塞米片主要是用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也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脂必泰胶囊是个帮助消化的药,也是中成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个就更简单了,属于溶血药,可以抗血栓。
这些药里,有一半都是中成药。这里也突然就冒出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说其实在国内开中成药的大多数都是西医。
真正的中医其实很少去开一些中成药,因为中成药方子固定。并没有那么灵活。中医反而更习惯使用汤方,灵活多变。
“吃了这些药老人感觉咋样嘛?”
苏子阳看着一桌子药,眉头皱着琢磨了一会。
“不太管用好像。反正也没有别的办法,每天就吃着。感觉这两天肿越来越重了呢。一开始好像只有腰那个地方肿,现在好像蔓延到肚脐眼了。”
六子叹了口气。
“我想看看老人,诊诊脉,接触一下,行不行?”
苏子阳看着六子问道。
六子立马点头答应下来:“当然行了。我去叫她吧。估计这会又睡着了。”
“不用。我去屋里去直接诊脉就行。老人活动不方便吧。”
“我先看一看她去,叫她一声。苏大夫稍等。”
六子起身快步走进了卧室。
“妈。睡着了吗。”
苏子阳听到卧室里六子说话,韩金凯和宋理看了看苏子阳,然后轻声说道:“尽力就好啊。兄弟。这人得了这个病,咱们都明白啊。”
“我知道。”苏子阳点了点头。
苏子阳又坐了一会,六子居然扶着她妈妈,从卧室走了出来。
“哎。不用,我直接过去就行。活动不方便,别来回走了。”
苏子阳赶紧起身,也帮着六子去搀扶老人家。
“还能走,还能走!”
苏子阳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老人家好像脑子里都有一些规矩。六子的母亲听着苏子阳说别动,拍了拍苏子阳的手说道。
“哎呀,我还能走呢。有大夫来给我看脉了。我得起来,躺着算怎么回事啊。”
“来来来,老太太,您坐,慢慢的。”
韩金凯和宋理也全都站了起来,把老太太让到沙发上坐好。
其实老人家也是有些虚弱,走了这么两步路之后,多少有些疲惫了。
“您坐一会。最近吃饭怎么样啊?”
老人活动了一下,这会脉是不稳定的。所以苏子阳先和老人家唠唠嗑,问问诊。
先问胃气有无,现在是首要的。
恶性病,一定要看还能不能吃。
食水不进,那就危险了。
如果能够感觉到饿,能够吃饭,不管吃多吃少,那就说明有一息胃气存在,那就能够博取一线生机。
“吃饭还行吧。能吃点,就是吃的不如之前多了,之前吃熬菜,能吃两大碗。”
没想到老太太还挺乐观,和苏子阳说话,非常敞亮。
“现在那?要是给整两碗熬菜。还能吃两碗不!”
苏子阳也笑呵呵的和老太太聊天。
“现在不行了。”老太太摆了摆手:“看着倒是有点想吃,吃不了。最多现在喝点粥,吃点面条。我爱吃面条。”
“面条能吃一大碗不?”
苏子阳听到老太太这么说,心里更加有点底气了,跟着继续问道。
“吃半碗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