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有了燕王殿下亲自下场打鸡血,又有常二郎这位人品无比坚挺的院长作背书。
使得那些落榜,无法跟随常二郎前往辽东的学生们瞬间精神大振,在那燕王朱棣退场之下,那些书吏刚刚摆好报名桌,就纷纷开始上前踊跃报名。
毕竟对于年轻人而言,上海县乃至松江府他们也都熟悉得不能再熟。
大家都有着一颗求知欲强烈的心脏,世界那么大,谁特么不想出去看一看。
而且现如今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出去浪一把,难道等到自己七老八十,才颤颤魏巍的杵着拐杖瞎鸡儿溜达?
看到这报名的氛围如此热烈,朱棣已然兴奋到满面红光。
毕竟有了那么多的学子愿意跟随自己前往,那么至少在短时间之内,不需要担心那殷商大陆的工商业的前期发育。
有了他们在,说不定很快,殷商大陆那边的钢铁厂,以及各种机械制造厂也都会纷纷拔地而起。
唯一遗憾的就是,除了那殷商大陆土地国有之外,就是所有的燧发枪,以及弹药,都只能从大明采购,不许私制。
不过一般的冷兵器,父皇倒是完全放开了限制,允许自己的封地自制各种冷兵器,以及铠甲等防具。
虽然朱棣有点幽怨,却也无可奈何,不过嘛,仔细一想,倒也正常。毕竟那殷商大陆上并没有什么强大的敌人。
而且那些殷商遗民,似乎都很乐意与大明迁徙过去的百姓和平相处。
随着那之前常二郎给自己支的那些招数在殷商大陆的推行,现如今,以金山城为中心点,方圆两百里的那十数个殷商遗民部落。
都已然能够流利的使用大明官话交流,而且部落中的才俊,不少都在金山城的学校中进行学习。
他们所接受的学习,可不仅仅只有粗浅的识字,同时还有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学习。
这玩意还是常二郎这小子编撰的,并且现如今的上海一干学院,也都正在用这作为教材。
所谓的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指的正是以夏末商初为原点,上推五千年下推四千多年,四千多年,四舍五入之下,直接整成下推五千年自然也没啥毛病。
正所谓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直到现如今的明。
总而言之,殷商大陆的那些皆是殷商遗民,而南洋诸岛上的亦是当初从华夏故土南迁的少数民族。
一句话,你们这些人,都是昔日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那些上古人类的后代。
所以,我大明统治天下,尔等作为藩属国,那是理所当然。
。。。
总而言之,就像现如今的扶桑百倭一般,随着那南北朝两边的天皇体系被连根拔除之后。
整个扶桑百倭,现如今已然是乱成了一锅粥,但凡是有点实力的大名豪族,都意图要称王。
相互攻伐不绝,可是,他们之间的实力又很难以对彼此造成致命的压制。
因为大明此刻成为了扶桑百倭身后边最有力的靠山,他们可以提供劣质的武器,破碎的衣甲,甚至还慷慨的给他们提供粮食。
但是这些东西,都需要他们用开采出来的矿石作为报酬,没有足够的矿石,那么你们土地上生活着的贱民也可以拿来抵债。
还有就是,你们那些曾经奉为珍宝的那些倭国文字写就的所有书籍,也都可以拿去换来不菲的奖励。
总而言之,全盘去倭化,全盘接受大明的学者,在他们的地盘上传授语言、文字、历史,承认自己是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承认自己是当年追随徐福到此的秦人后裔。
那么,每办成一样,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那些自认为自己很牛逼的大名,根本不屑如此,觉得自己凭着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踏平周边的大名豪族,成为一位左右倭岛的强者。
可是,那些弱势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还有家族的延续,全盘接受大明的条件之后。
就可以在大明的帮助之下,维护住自己的疆域与地盘,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总而言之,现如今的扶桑诸岛上的那些势力,现如今犹如一盘散沙一般。
那些原本野心十足的大名豪族,在经历了数年来的反复摧残之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放弃了挣扎,开始摆烂。
前段时间李文忠传回来的消息表明,现如今,这些大名豪族,不再关心什么一统扶桑,而只希望能够多赚一点钱,让自己的家族的小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而已。
。。。
可以说,现如今的扶桑,已经不再是数年之前那个延续着病态历史和精神的倭国。
而是已经开始进入到了脱胎换骨的状态之中,虽然这其中,需要经历大量的流血与死亡。
甚至还需要解决一批又一批想要保持他们原有传统历史文化的死硬分子。
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毕竟这些问题,现如今都不需要大明坐镇扶桑的精锐出手。
而是那些现如今已然开始被洗脑得差不多的大名豪族,只要大明给点甜头,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出手扼杀掉那些祸害。
毕竟在他们这些腰杆子已经软掉的大名豪族而言,老子们都软了,愿意舔大明的鞋底子叫爷爷了,你们这帮子自认硬骨头的祸害又算啥?
想要展示你们的与众不同吗?不弄死你,岂不是显得我们骨头太软?
弄死了你们,那么大家就会变得一样,一起友爱而又和平的臣服于大明的脚下,哪怕是给大明当狗,大家都整整齐齐,才能叫精诚团结。
整整一份的纷乱与忙碌之后,报名的学生,超过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也就是差不多五百名学子,再加上之前朱棣一直在这上海提前招揽到的各方面的才俊。
那么此番随其前往殷商大陆的,就有将近千人,若是再加上这些人的家属,那么这个人数还得再翻上五倍。
就在这里反复的折腾了数日之后,常二郎等人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上海,往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