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 > 第134章 大赚特赚,一日千金!

第134章 大赚特赚,一日千金!

    百货堂第一日开业,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那些精致的货物,从玻璃茶具到雪肌膏,无一不被官员们疯抢。

    那些平日里矜持自持的贵胄们,此刻竟如同市井小民般争相竞价,生怕自己落后于人。

    生意如此火爆,完全出乎了季炎的预料。

    他原以为,要想打开百货堂的名声,还需向那些官员们一一送礼,慢慢积累人脉。

    未曾想,这第一天开业,还未到晌午,百货堂里的货物便已被一扫而空,连一盒脂粉、一面镜子都未能留下。

    这种盛况,即便是他见过无数风浪,也不禁感到惊讶。

    南靖选择先开拓曹魏的贵胄渠道,显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曹魏作为三国中最为富庶的一方,其贵族世家的财富与影响力,远非蜀汉与东吴可比。

    这些世家的子弟们,不仅财大气粗,更以炫耀新奇之物为荣,正是百货堂的最佳客户群体。

    等到百货堂内最后一位客人离开,南靖反手锁上了那扇朱漆大门,结束了这一天的忙碌。

    大堂内顿时安静下来,唯有满地的碎红绸缎和破碎的礼盒,无声地诉说着方才的喧嚣。

    这时,季炎从暗格中转出,官靴踏过那满地的碎红,走向南靖。

    南靖已经坐在掌柜的位置上,手中握着一把檀木算盘,目光专注地开始盘点今日的收益。

    他的指尖轻轻拨动算珠,珠子的碰撞声在空荡的堂内格外清脆。

    “单是陈望大人就买走了三套玻璃茶具,每套作价二十两金。”南靖一边拨动算珠,一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得。

    接着,他迅速计算起总数,片刻后,嘴角微微上扬,笑道:“这一天的收益是……九百八十两金子!”

    听到这个数目,季炎也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这九百八十两金子,几乎是普通百姓几辈子的收入。

    即便是杨仪交给他打理的钱庄,每日的流水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数目。

    这样的收益,足以证明这些货物在曹魏贵胄间的火热程度。

    更令人振奋的是,那些抢购的官员们纷纷表示,若是百货堂有新货到,他们定会第一时间前来捧场。

    显然,经过上午的开业,百货堂的名声已经如野火般在洛阳城的贵族圈中蔓延开来。

    那些尚未得到百货堂货物的家族,甚至开始四处打听,希望能分一杯羹。

    一时间,百货堂的货物成了洛阳城中最炙手可热的珍品。

    无论是官宦贵胄,还是世家子弟,都以拥有百货堂的货物为傲。

    倘若出门时身上能有一件百货堂的物件,那便能在街上昂首挺胸,仿佛连身份都高人一等。

    即便是街边的叫花子,也听闻了百货堂的名声。

    沙沙沙……

    南靖执起狼毫笔,蘸着墨汁,在信纸上迅速书写,将今日百货堂开张的盛况尽数记录,准备呈报给杨仪。

    信中详细记录了每一位贵客的购买情况,尤其是“陈望购置三套玻璃茶具,收入六十两金”等重要账目。

    片刻后,南靖将狼毫笔搁在青玉笔山上,轻轻吹干墨迹。

    他所用的并非普通的信纸,而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竹浆纸,表面泛着鳞鳞青光,字迹隐于其中,只有用姜汁涂抹才会显形。

    啪嗒!

    南靖将信纸封蜡,动作娴熟而从容。

    此时,季炎站在一旁,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低声自言自语道:“嘿嘿……杨大人若是知道,咱们第一天开业便收入这般多,一定会很高兴的!”

    南靖闻言,微微一笑,抬头看向季炎,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季兄,莫非你觉得,此事不会在杨大人的意料之中吗?”

    季炎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的确,杨大人深谋远虑,远非常人所能及。

    这百货堂的成功,不过是他的布局之一罢了。

    “哈哈……这倒是!”季炎笑叹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由衷的钦佩。

    南靖作为杨仪暗中设立的钱庄掌柜,平日里主要负责整理账目,看似清闲,实则肩负重任。

    他只需将账目定期交给杨仪过目,杨仪便能从中窥见全局,迅速做出决策。

    能够为杨大人这样的人效力,是他此生难得的机遇。

    很快,密信准备妥当。

    南靖将信交给堂中一名伙计,嘱咐他务必亲手送达杨仪手中。

    这些伙计看似普通,实则都是军机处精心挑选的番子,个个身怀绝技。

    他们平日里负责保护百货堂的货物,同时也充当南靖与杨仪之间的信使,专门传递重要情报。

    一旦有紧急消息,这些番子便会迅速行动,确保信息万无一失地送达目的地。

    今日的货物一日清空,剩下的便是等待作坊园子送来新货。

    按照南靖的推测,以今日的火爆程度来看,这样的盛况至少能持续一个月。

    然而,南靖并不担心风头过去。

    毕竟,百货堂所售的货物中,有七八成都是消耗品,如雪肌膏、九霄露等,用完便需补货。那些贵客一旦习惯了这些货物带来的便利,自然会心甘情愿地掏出金子来购买。

    正如那句古语所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即便那些官员最终知晓这些货物来自蜀汉,也无可奈何。

    他们没有复制这些货物的手段,也没有仿制的技术。

    即便心中不甘,也只能继续购买。

    习惯了这些便利的货品,他们的立场自然会逐渐动摇,甚至可能成为蜀汉的隐性盟友。

    送信的番子行动迅速,不足一日便将信件送到了杨仪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