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百济、琉璃三国的海岸都严阵以待。

    他们心里慌得一批,生怕李恪会打他们海岸的主意。

    扶桑那边的战况他们看在眼里,四国联军都挡不住李恪的大军。

    这么可怕的大军,他们任何一个国家都挡不住。

    所以都担心李恪会打过来。

    还好,大船不紧不慢地离开了,根本没理三国的紧张戒备。

    看到李恪的大军离开,三国的海岸都松了口气。

    他们怕得要命,生怕李恪的船掉头向他们哪个国家开来。

    李恪离去的消息传回三国中枢,三位皇帝各有各的心思,都想去分一杯扶桑的羹。

    扶桑国力好的时候,他们当然尊重。

    但现在扶桑不行了,邻国就开始打主意了。

    几个国家又互通信息,使者商量,书信来来回回好几天。

    是动手抢扶桑呢,还是看在大唐的面子上不动手。

    还有,如果去了扶桑,他们三个国家以后怎么相处。

    要是大唐以后再打他们其中一个国家,他们该怎么应对。

    一个国家的荒败,真的会牵连到好多事情。

    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大家都受影响。

    船上的李恪不知道他们的状况,也不想知道。

    他就看着大海,一望无际的大海,心里有点感慨。

    半天后,大军回到海州。

    海州海岸全是大唐的百姓,都在欢迎李恪回来。

    大船一出现,就有人大喊。

    “回来了,陛下回来了!”

    “陛下万岁……”

    百姓们情绪高涨,热烈欢迎李恪的归来。

    大船行驶了几天,最后回到渭水边。

    靠近渭水港口时,大船慢慢开进。

    李恪能看到,港口也有很多人等着。

    除了百姓,还有一些大臣和皇宫的禁军。

    他们都是来接李恪的,代表朝廷。

    其中,秦菲儿也在,笑得特别灿烂。

    李恪看了一圈,最后目光落在秦菲儿身上。

    夫妻俩相视一笑,眼里都是柔情,感觉心更近了。

    两人好久没见,都很想念对方。

    后宫。

    刚回来,秦菲儿就紧紧抱住了李恪。

    在场众人都不好意思转过头去。

    阿史那娜在一旁嘟着嘴,翻着白眼,心里有点羡慕。

    第一个抱李恪的,肯定不会是她。

    哪怕自己是西突厥的公主也不行。

    秦菲儿好像察觉到了阿史那娜的心思。

    和李恪分开后,拉着柴绍蓉一起走了,说是要聊些悄悄话。

    女人们在一起,话题总是挺多的。

    李恪看着,笑了笑。

    后来李恪去御书房,了解了一下最近京城的情况。

    晚上。

    李恪和秦菲儿躺在床上。

    才又是一场激战。

    秦菲儿像小猫一样躺在李恪怀里,听着他的心跳。

    “陛下,给我讲讲你在扶桑的事吧。”

    秦菲儿轻声道。

    好久不见,都快忘了陛下的滋味了。

    不见的时候还好,一见就忍不住想窝在李恪怀里。

    那种感觉总是让人忍不住,特别吸引人。

    “其实也就那样……”

    李恪把关于扶桑的情况,认真说了一遍。

    这次打仗挺没劲的,因为都用火铳了。

    李恪还想着在接下来时间里,加强大唐的扩张,加强版图。

    “陛下,你打仗真厉害。”

    “整个天下,你肯定是第一!”

    秦菲儿笑着。

    黑夜中,她一脸骄傲。

    她没有问太多,知道李恪很厉害就满足了。

    “天下那么大,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这个世界上能人很多,比我厉害的多了去了。”

    李恪摇头。

    而且这个世界很大,除了大唐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

    不是看不起秦菲儿,而是她这个时代的人不太了解,不知道其他种族。

    所以说,比他厉害的人多了去了。

    “陛下真是谦虚。”

    “那,陛下这次回来还要出去打仗么?”

    秦菲儿觉得李恪只是在谦虚。

    毕竟在她的认知中,或者外界评价里,李恪都是第一。

    像李恪这样快速结束战争的,古往今来真的找不出第二个,没人能比得上。

    “暂时不打了,不过也不一定。”

    李恪想了想道。

    目前,因为天竺的事,与吐蕃、西突厥还在对峙。

    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战争。

    第二天。

    朝堂上,经过讨论,决定让李靖带兵入驻扶桑。

    之后,又讨论了去泰山封禅的事情。

    一个月后。

    阳光明媚。

    满天都是彩霞,好像有什么特别好的兆头一样。

    京城的人都在集合,纷纷来到朱雀大门前。

    李恪和秦菲儿是最先到的。

    龙辇和凤轿并排停着,后面跟着长长的队伍。

    泰山封禅。

    古人都是很看重自己的名声的。

    跟着一起去的人,史书上也会给他们留一笔。

    阳光照在大家的脸上,人还在不断地来。

    凡是李恪通知的,基本上都到了。

    没被通知的,如果想要来,审核通过后也可以一起来。

    李恪想要搞一个盛大的泰山封禅,所以默认了所有想要来的人。

    封禅这么大的事,除了文武百官来送行,很多老百姓也来凑热闹,顺便欢送一下。

    大军出发。

    五千人浩浩荡荡离开京城。

    龙辇、凤轿、三轮、单车、马车……

    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都有。

    队伍里,最多的就是三轮车,几乎取代了所有的马车。

    三轮车这半年来已经慢慢取代了马车,方便多了。

    当然,不是人力三轮车,是用战马拉的。

    因为是铁制的,用起来比马车方便多了。

    而且原来很多人应该走路的,现在都改骑单车了。

    骑单车代替走路,速度快很多。

    李恪坐在龙辇上,看着前面浩浩荡荡的单车队伍,心里特别激动。

    这就是正在翻天覆地变化的大唐!

    各种发展、利民的新东西层出不穷。

    秦菲儿躺在车里,着看天空。

    李恪设计了透明的玻璃窗,是用琉璃做的。

    窗外蓝天白云,阳光照进来,车里暖洋洋的。

    现在已经是秋末冬初,不冷不热,出行正合适。

    “陛下,真舒服,一点都不颠。”

    秦菲儿感叹道。

    她靠在李恪怀里,一脸享受的样子。

    “这得归功于水泥路!”

    “要是没有水泥路,车也做不到这么稳。”

    李恪解释。

    主要还是水泥路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