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 > 第332章 号,3号智能ai

第332章 号,3号智能ai

    譬如2号智能ai就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法律意识。

    赵小侯在询问其一些问题时,被对方以涉嫌违法侵犯隐私的理由给拒绝了。

    因而赵小侯感觉这2号智能ai最好的去处就是担任法官。

    可现在大夏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先进到用智能ai来担任法官的地步。

    因而赵小侯就只能将其封存,留待以后使用。

    至于3号智能ai却有着很好的临床手术天赋,但在科研方面较之1号智能ai就要差上不少了。

    因而也被封存了。

    赵小侯还准备等蛋白质机器人项目组将手术刀机器人研制出来之后,拿过去试试。

    虽然说中智能ai是可以生成弱智能ai的,但弱智能ai总归是比不上中智能ai的。

    像这种有缺陷的智能ai用在其最擅长的地方,却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这些中智能ai会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去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

    当然,赵小侯也可以研制出更多的中智能ai来。

    但就目前而言,暂时没有必要了。

    他选中的1号中智能ai已经让他很满意了。

    停止了混沌海智能ai实验之后,赵小侯让1号智能ai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网上抓取更多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同时也给它开放了生物,计算机,材料学,机械工程乃至于语言学等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抓取权限。

    没法,之前混沌海诞生智能ai过程里抓取的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是很有限的。

    要知道,在网络上,光是全世界历代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就有数千万个青花图书馆的量!

    这并不奇怪,里面有很多论文是没有太多价值的,并且还有很多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但对于1号智能ai来说,这些论文都是有价值的,能够一点点填充1号智能ai的数据库,让其在辅助赵小侯搞研究的时候更快捷一些。

    同时网上还有很多各种应用知识,这些对于智能ai也是很有用的。

    但由于网上的知识量太过于浩瀚。

    以至于在几天后,1号智能ai所在的那台锗碳计算机的锗碳芯片就储备满了,无法再继续抓取知识信息。

    要知道,这锗碳计算机是没有内存,硬盘这些配件的。

    其所有数据运算过程都在锗碳芯片里进行,而所有数据也是保存在锗碳芯片之中。

    如果不是赵小侯之前就在锗碳芯片里预留了一定空间的话。

    估计整块锗碳芯片都没法运算了,也会导致智能ai直接宕机。

    不过针对这种情况,赵小侯解决的办法不要太多。

    当天下午,赵小侯编了一个程序,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将两百台锗碳计算机连接在了一起,充当1号智能ai的硬盘。

    这个硬盘等于将1号智能ai的数据储存量提升了200倍以上。

    当然,这样的连接方式比较慢,只是临时的替用方式罢了。

    先让1号智能ai用着。

    次日一大早,赵小侯就去了锗碳芯片实验室,给项目组的人开了个小会。

    大意就是他准备研制一个超大的锗碳芯片出来。

    工艺制程还是45纳米的锗碳芯片,但规格就不再是之前的统一规格了。

    而是一个直径超过一米的蜂窝状锗碳芯片!

    不得不说,在项目组所有成员看来,这绝对是一个大工程。

    因为他们以前也做过一些尝试,企图研制出体积更大的锗碳芯片来。

    但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起实验就是研制出了一个直径6厘米的锗碳芯片。

    而统一规格的锗碳芯片都是3厘米的直径。

    赵小侯提出的一米直径的蜂窝状锗碳芯片,其研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毕竟这锗碳芯片的制造原本就是利用多重电磁波的不间断震荡,将锗碳晶体管整合成型而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将锗碳晶体管整合成为一个3厘米直径的小圆球还是比较简单的。

    但想要将锗碳晶体管整合成为一个直径1米,蜂窝状的锗碳芯片,其难度之大简直就超出了项目组成员们的想象。

    这就好似用单晶熔炼炉一体化单晶制造出一艘轮船那么夸张。

    可对于项目组成员们提出的疑问,赵小侯只是笑了笑。

    像这种1米直径的蜂窝状锗碳芯片,本来就包含在他脑海的锗碳芯片技术里。

    这么说吧,他所兑换的锗碳芯片技术,能够制造的锗碳芯片最大尺寸为30米的超级蜂窝状锗碳芯片。

    之所以大体积的锗碳芯片会设计为蜂窝状,这是因为散热的需要。

    硅芯片都是片状结构,因而只需要一个风扇不断吹拂就可以了。

    而小体积的锗碳芯片也可以这么散热。

    可锗碳芯片的直径一旦超过8厘米,那么这种简单的风扇散热方式,就没法给锗碳芯片完全散热了。

    就算是将锗碳芯片四面八方都装上风扇,锗碳芯片内部的热量也会因为无法散出去而不断积累,待到一定温度之后就会让锗碳芯片内部直接融化掉。

    而蜂窝状结构对于锗碳芯片来说就是最好的散热结构。

    赵小侯来锗碳芯片实验室之前,就让1号智能ai将1米直径的蜂窝状锗碳芯片所需要的多重电磁场震荡等等数据进行了一番演算。

    实际上,在连接了200台锗碳计算机之后,由于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1号智能ai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大幅提升。

    仅仅只用了一晚上,1号智能ai就根据赵小侯提供的锗碳芯片一系列数据信息,演算出了多重电磁场震荡的频率以及层数。

    并且还设计出了用来配套的多重电磁场发生器设计图,以及用来调制锗碳芯片的特制容器等等。

    这多重电磁场发生器,赵小侯的计算机室是有各种小型机床等等设备的,因而这个事情就是他亲自上手去做了。

    锗碳芯片项目组的人就是去制备锗碳溶液。

    毕竟1米直径的锗碳芯片所需要的锗碳溶液是相当多的。

    以往他们研制锗碳芯片用量实际上并不大,都是随用随手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