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荆州非去不可了。”苏晨道。
此行亦可助他完成任务,一举两得。
次日,苏宅。
闻苏晨欲往荆州,曹操携许褚匆匆而至。
“军师欲赴荆州?”
曹操面带忧色望向苏晨,叹道:“许昌至荆州路途漫长,军师此行凶险万分。
加之我即将挥师南下,若军师骤离,遇疑难之事,无人共商大计,实乃棘手。”
虽麾下谋士如云,然能如苏晨般坦诚相待、畅所欲言者,再无二人。
昔日尚有郭嘉相伴左右。
自辽东之事定,北方无忧,郭嘉却不幸辞世。
苏晨才情与性情,皆与郭嘉相仿,亦为我深信之人。
“丞相勿需过于挂怀,我仅先行往荆州探视情形。”苏晨答道。
他深知曹操心性。
若无充分理由,曹操断不会轻许,甚至疑其战前赴荆,暗藏玄机。
曹操多疑,定会如此思量。
苏晨首要之务,便是释曹操之疑。
“嗯?军师此言何意?”曹操果然露出好奇之色。
“荆州牧刘表年迈且病重,依我观之,短则一月,长不过三月,刘表命不久矣。”
曹操闻言,神色奇异:“但这与军师赴荆有何干系?莫非军师与刘表交情深厚?”
“绝无此事。”苏晨摇头,反问曹操:“丞相可知,刘表逝后,荆州将归何人?”
曹操颔首,道出一名:“蔡瑁。”
显见,为攻江东,曹操近日筹备颇丰。
荆州关键人物之情形,他皆已了然。
蔡瑁尤为需慎防。
“正是,那丞相可知,蔡瑁之姐嫁予荆州名士黄承彦,其妹则为荆州刺史刘表之妻,由此可知,蔡瑁惯于攀附权贵,此人贪权,乏英雄气概。”
苏晨言及蔡瑁品行后,续道:“丞相南征时,蔡瑁为求自保,唯有二路可选。
一是归顺丞相,二是投诚江东。
以蔡瑁之圆滑,他定会选择降于丞相,故我赴荆州,实为替丞相游说蔡瑁,令其预备,共谋江东。”
曹操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他未曾料到苏晨的布局如此严谨,已为他筹谋好攻占荆州的计策。
一旦成功,不仅能免去一场恶战,还能轻松获得荆州那十万精锐水军,对江东的胜率将大幅提升。
荆州的水军实力,远非他在玄武湖操练的水军可比。
即便如此,曹操心中仍有顾虑。
他并非未曾考虑过招安蔡瑁,只是障碍重重。
首先,刘表仍在世,荆州仍是他的领地。
其次,蔡瑁惯于见风使舵,虽然大军压境,荆州首当其冲,但无人甘愿无端成为他人附庸。
蔡瑁此刻正是持此心态。
要使蔡瑁归顺,需先以大军施压,再许以高官厚禄。
双管齐下,方能制服蔡瑁。
因此,他并未急于行动。
“军师,此事你有几分把握?”
曹操郑重问道。
“十足把握。”
苏晨答道。
蔡瑁投降曹操已成定局。
蔡瑁深知曹操对荆州的觊觎,只待最佳时机,静候事态发展。
苏晨所做的,仅是公开这一策略。
时机成熟,蔡瑁定会应允。
“但我需丞相应允两事。”
曹操点头:“军师请说。”
“一是让蔡夫人之子刘琮担任荆州刺史;二是授予蔡瑁上将军之职,继续统领荆州水军。”
“只要蔡氏家族利益得保,蔡瑁必降。”
苏晨言罢,曹操心生憧憬。
这两个条件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无需付出便能夺得荆州。
“好,我答应军师。”
曹操爽快答应。
“如此说来,丞相允许我先行南下了?”
苏晨笑问。
“哈哈……我岂会拒绝军师?”
曹操大笑。
“顺便一提,丞相,听闻蔡夫人依旧风韵犹存,是荆襄一带的佳人。
丞相若娶她,定能让蔡氏一族忠心耿耿。”
在三国风云中,我本意只求安睡,却意外成为曹魏的军神传奇。
曹操递给我一个小小锦囊,眼神凝重:“此锦囊关键时刻定能发挥作用,你务必妥善保管。”
夏侯惇闻言,连忙点头,小心翼翼地将锦囊收入怀中。他深信曹操,从无怀疑。
然而,其他谋士却面露不屑,暗自嘲讽。他们难以理解,为何丞相会以锦囊来定夺军机大事,认为这是轻率之举,无异于空谈。
唯有程昱与贾诩神色微变,心中暗自揣测,这锦囊或许出自那位神秘人物之手。想到此,他们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对那位神秘人的身份充满好奇与敬畏。
贾诩努力保持镇定,低下头去,以免引人注目。但他的举动却更加引起了众人的注意,探究的目光纷纷投向他。
贾诩察觉异样,抬头环视四周,瞪大眼睛,仿佛在问:“你们这样看着我干什么?难道怀疑这锦囊是我献的?”
此时,程昱的一个眼神仿佛暗示要找出那位神秘人,却被旁人误解为锦囊是贾诩所赠。贾诩百口莫辩,心中苦不堪言。
众人心中暗自不平:“原来贾文和一直深藏不露,平日里故作淡泊,暗地里却向丞相献计。”
会议结束后,众人散去。贾诩急于离开,脚步匆匆,生怕被人拦住,又要费力解释。
“文和先生,请留步。”夏侯惇的一声大喝叫住了他。贾诩停下脚步,转身以沉稳的笑容面对夏侯惇。
夏侯惇一向严肃,但此刻却对贾诩恭敬作揖:“多谢文和先生相助,若此战告捷,待先生前往荆州时,我必亲自拜谢。”
言罢,他转身离去,留下一道宽厚的背影。
贾诩驻足,欲言又止,终化为一声叹息。
这下彻底被束缚了。
这口黑锅,贾文和默默承担。
只因自己不愿得罪任何人。
他决定以装病为由,避开丞相的召见。
主意已定,刚起步,便与陈群不期而遇,心中猛地一紧。
陈群正直无私,对瑕疵零容忍,连丞相宠爱的谋士郭嘉,生前也曾遭其举报。
郭嘉,丞相的同游挚友,尚且如此,贾诩身为降将,且有前科,若被陈群盯上,后果不堪设想。
“文和替丞相解忧之计甚妙,锦囊运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