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鱼跳龙门

谢村正的话,委实太扎心了。

导致其他几个村正现在看自己,越看越像傻子。

“老谢啊,你不会劝人就别劝了!”

“真是的!”

“不会说话就少说点!”

几位村正纷纷伸手去拍谢村正,以表示自己的恼怒。

谢村正知道老兄弟几个在开玩笑,也不恼。

“可是,现在走惯了这路,我都不想走别的路了!”谢村正跺跺脚下的路,诚实地道。

说到这里,其他几位村正都看向脚下。

“也不怕你们笑!”一位村正收了笑意,用力踩了踩脚下的路,认真地道,“这是我这辈子,走过的最好的路了!”

没人笑话他。

“谁又不是呢?”谢村正对几个老兄弟道,“走吧!只要我们心齐,早晚有一天也能吃饱饭的!”

几个老兄弟从宋家台这里获得了力量,回去整顿村子去了。

就这样,在别处愁眉苦脸捱冬的时候,宋家台人秉承着最大的热情,用最好的态度,修了一座宽阔的学堂。

原计划五间,最终落成七间。

落成这天,全村有眼睛能看、有腿能走的,都从家里出来,参观学堂。

“娘、婆婆,走,我带你们去看学堂!”宋明珠也拉着她娘跟她婆婆一起来凑热闹。

村里人看到她们,主动让出一条路来。

“哎,明珠啊!”

“哎,明珠她娘!”

“哎,明珠婆婆!”

“你们来啦!”

村里人热情地跟她们打招呼,把她们让到最前头。

看吧,宋明珠出钱的好处现在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人多,场面难免就有点大。

梅氏还好,虽然她跟村里多数人打交道都不多,但她毕竟也是去过县里、当街吆喝过、跟知县夫人吃过茶的人,脸上还是镇定的。

伍老娘就不行了。

原先宋老爹还在的时候,丈夫能干,伍老娘什么都听丈夫的。

后来丈夫过世,儿子顶上来,娶的儿媳妇又能干,伍老娘就什么都听儿子的。

是典型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软糯性子。

如今被村里人围着,她险些连路都不会走了。

“婆婆,我牵着你!”宋明珠伸过去她的手。

她的小手丫软乎乎的,但伍老娘握着,心里却莫名地安定下来。

“哎,婆婆跟着你走!”

“明珠她娘、明珠婆婆,进去看吧!”村正招呼两人。

婆媳俩抬脚迈进学堂,村里人便簇拥着她们一起跟进去。

……村里的男人跟孩子们修学堂的时候已经见过了,这会儿主要是女人们走在前头。

“哎,这学堂,我怎么觉得比官府给明珠家修的青砖大屋还要气派呐?”

村里的女人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纷纷。

“可不是?屋檐挑高了!”

“墙也加高了!”

“屋子还加宽了!”

宋明珠嘴上不说话,脸上却是得意的。

这学堂可是她亲自指点的,能不气派吗?

不说别的,就县里给她家修的这房子,老实说,那些房间在宋明珠看来也是逼仄的。

但那是县里给修的,怎样都轮不到宋明珠插嘴。

所以宋明珠一声都没吭。

但学堂她出钱,她就想修得宽敞一点,格局大一点。

村正根本劝不住。

“五爷爷,屋子宽一点,人坐在里面心境也会跟着宽一点!”宋明珠是这么说的,“不信您看县衙里的大堂,不就是又高又宽又阔吗?”

宋明珠原本顺着方言一直喊村正为“五嗲嗲”,又顺着官话喊梁师傅为“梁爷爷”。

刚开始还行,时间长了觉得麻烦,索性就一起喊“爷爷”了。

有时候嘴瓢,也会喊成“五爷爷”、“梁嗲嗲”。

反正村正跟梁师傅听着听着也习惯了。

就是村里的小孩儿们,现在也跟着宋明珠,有一通没一通地乱喊。

老人们听不惯,就骂:“瞎喊的什么?”

“明珠也是这么喊的呢!”小孩儿们顶嘴。

于是,老人们就不吭声了。

面对宋明珠的要求,村正:“……”

他们一个小村子,哪能跟县衙比哟?

……嘴巴是这么说,但村正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隐秘的欢喜。

因此,最终村正还是默认了宋明珠的要求。

别说,修出来之后,那确实要宽敞很多!

“哎呀,这教室里面,可真亮堂啊!”婶子们有了新发现。

“一间教室开了两面窗子,四扇!能不亮堂吗?”旁边的人回应道。

村正原先的打算,是开一面窗就行了。

宋明珠坚持要开两面。

“读书人,时刻要保持脑袋清醒!”宋明珠的理由非常充分,“一面窗的话,人在里面待久了,脑袋容易发闷!

两面窗,空气对流,脑袋绝对不迷糊!”

梁师傅也道:“国子监的辟雍,还是四面窗呢!”

村正:“……”

他们一村小,何德何能,竟能跟国子监相较?

但最终,村正还是同意了宋明珠的要求。

大家伙儿一间间教室看过去,而后来到天井里。

因为预算问题,天井里没有修照壁、挖鱼池、搞小桥流水那一套,就朴朴实实地摆了三口大缸。

“哟,这大缸里还养了鱼呢!”婶子们又有新发现。

这缸呢,本来是用来装水,防火用的。

宋明珠嫌单调,就问村正:“五爷爷,缸里能养几条鱼吗?”

不等宋明珠阐释理由,村正就大手一挥:“养吧养吧!”

反正最后也是要养的!

于是,中间那口缸里面,铺了点泥,放了水,下了点老莲子下去,期待明年养点荷塘三宝出来。

……要是养不出来,也不打紧,回头湖里去挖就是了。

旁边两个缸里面,则是直接装了大半缸水,养了几条稻田里抓来的鱼。

……养不好也不打紧,田里还有,再抓就是了。

说话间,旁边一个缸里一条使劲一跳,“吧唧”一声跳到了中间的大缸里。

“哦豁——”

“鲤鱼跳龙门!”

村里人惊呼。

后面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问前面的人。

前面的人就说了。

后面的人听了非常高兴。

“哎呀,这是好兆头呀!”

“是啊!”

“这昭示着,以后我们村学堂,一定能出人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