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氏拿到折叠小桌板,试了一下,马上就知道要怎么用了。
然后,她看了一下桌腿的高度,几乎立马就猜到了这东西的来源。
“恐怕是明珠吃饭够不着,专门让她爹做的!”
不得不说,梅氏特别了解父女俩,一下子就猜到了来龙去脉。
折叠小桌板的发明到底是怎么个过程沈郎君不清楚,但沈郎君记得自己的来意。
他又把父女俩劝他来宋家台、知县大人给了他手书的事儿一起说了,表示想在宋家台多待些日子。
村正就懂了。
“也是,沈郎君那么远来我们村,是该在我们村多住些日子!”
听说这人跑了两千多里路,村正也被感动了。
正好梁师傅搬来了宋长河家住,原先那屋就空了出来。村正便先把人安排到那边,打算等客栈修好了,再把人安排到客栈去住。
梁师傅也没有意见。
他如今在宋长河家这边住得挺开心的,起来就可以上工,饭送到门口,什么都不用他操心。
于是,沈郎君一行人就这么在宋家台住了下来。
村里还不用上学的小屁孩儿听说村子里来了外人,而且还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纷纷围过去看热闹。
“哎,那是什么马?”
“跟大奔长得不一样呢!”
他们这帮小屁孩儿,也是见过世面的呢!
沈郎君一边安顿,一边听这些小孩儿说话,觉得很新奇。
“大奔是谁?”他问。
这帮小屁孩儿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接话。
“哦,大奔是知县大人的马,明珠给起的名字!”
“明珠说大奔是西域马,郎君,你这个马是什么马?”
“大奔喜欢吃糖,这马吃不?”
沈郎君拿出一包糕点分给这些孩子们,嘴上道:“我这马平常只吃草料豆料,还没有吃过糖呢!你们能帮我割些青草过来吗?我出钱买。”
听说有钱挣,孩子们纷纷积极起来,嚷嚷着他们可以。
村正家的四虎抬手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问:“郎君您要多少草料?”
四虎就是宋老幺的儿子。
自从二狗子他们去上学之后,村里剩下的这帮小的就开始以四虎为首了。
有时候宋明珠那边有点什么小活儿,也是让四虎这几个孩子去干。
“这样,就这么大的篮子,你们先给我送五篮过来。”沈郎君把他手边的一个提篮拿给孩子们看。
沈郎君的这几匹淮马,虽然不是照着战马养的,但因为要长途拉车负重,被称为驮马。每天要吃豆料米料五升,草料一束大约十来升左右。
这几天因为卸了负重,吃得稍微少了一点。
“多少钱一篮?”四虎又问。
之前沈郎君在驿站买草料,一束差不多是三十文,但是在路边请人割点草并不用花多少。
沈郎君估了一下篮子能装的量,报了个数。
“三文钱一篮,如何?”
小屁孩儿们听了十分欢喜。
哎,都顶得上他们娘编一顶草帽了!
四虎淡定地挥挥手,让小伙伴们出去,自己留下来跟沈郎君还价。
“郎君,马儿也不是随便什么草都能吃吧?”
别看四虎人不大,但他长期跟在他祖父和爹、他婆婆屁股后头跑,许多事都比较有经验了。
“要不这样,郎君您再加两文,五文钱一篮!我来替您把关,保管保质保量!”四虎扬着小脑瓜,毫不胆怯地道,“如何?”
沈郎君几人直接被这孩子逗笑了。
“你倒是个精明的!”沈郎君就道,“那我问你,你要怎么保质保量呢?”
四虎想了想,道:“这样,我们先去村里割一篮子草过来,郎君您先看看,把马儿不吃的剔出来的,我们再照着剩下的去割。”
这是保质。
“然后郎君您再看看一篮子装多少草合适,这个可以商量。”四虎又道,“不过您也不能要求得太过分,毕竟我们只是孩子,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这是保量。
沈郎君几人刚开始还觉得这孩子好笑,现在听他这么一说,几人都不由得多看了这孩子几眼。
哎,这孩子不仅马上能想到解决办法,而且头脑清晰,说话十分有条理,竟然是个真厉害的。
不可小觑啊!
“那就按你说的来弄吧!”沈郎君也不是计较两文钱的人,爽快答应了,又问,“你是哪家的孩子?”
“村正就是我祖父。”四虎道,“我在兄弟里头行四,郎君叫我四虎就行。”
宋明珠老管他叫小四儿,亲切是亲切,但他还是觉得“四虎”要比“宋小四儿”有气势得多。
“四虎啊,你们村谁家有米粮可以卖?”沈郎君又问。
一个是马要吃,一个是他们人也要吃。
“这个您得去找我祖父。”四虎就道,“我家有个小铺子,油盐酱醋糖都是可以买的。”
沈郎君便道:“那我们晚些时候去看看。”
四虎说了自己家的位置,然后就去折腾他的割草大业了。
沈郎君他们安顿的时候,汪郎君也在跟梅氏和梁师傅说生意上的事儿。等这边谈妥,他便去村里找沈郎君他们。
“这村里的孩子,鬼精鬼精的!”沈郎君好笑地说了刚才的事儿。
“啊,给明珠带的!”汪郎君就笑,然后说了宋明珠卖他荷塘三宝的事儿,“如今呐,宋家台的荷塘三宝都在县里卖出名气了!”
沈郎君:“……”
这套路,简直一脉相承啊!
“收拾好了吗?”汪郎君又问,“好了的话我带你们去村里转转。”
沈郎君立马放下手里的东西,招呼几位同伴:“那就有劳汪兄了!”
汪郎君对宋家台再熟悉不过了,带着沈郎君几人从村头转到村尾,一一交代在谁家可以买到什么东西。
每走到一家,他就掏钱买点东西请沈郎君他们尝尝。
“想吃包子就来村正家,想吃米糕就去二毛家……”
等又来到宋长河家时,沈郎君惊讶地发现,宋师傅家居然还有豆腐!
“弟妹自己有个食坊,就叫梅姑食坊。”汪郎君介绍道。
“我托大,也跟着叫一声弟妹!”沈郎君顺着杆子道,“弟妹,我能进去你这个食坊里头看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