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隆万盛世 > 第1383章 1473火炮差距

第1383章 1473火炮差距

在龙江船厂的码头上,魏广德忽然又生起了创建海军军校的念头。

不同于陆军,海军确实需要更强的专业素质,是典型的技术兵种。

魏广德从船厂的人口中也能理解,西方的操帆方式更加复杂,完全不同于大明的风帆使用方法。

把大明的硬帆装上去,虽然也可以,但需要对船体进行修改。

为什么仿制西方船型,还不是因为俞大猷经过反复验证,最后得出西式帆船更好的结论。

而西式帆船就算结合大明的风帆也能使用,但肯定还是不如西式风帆合适。

所以,民间商船魏广德不管,但水师战船,不得不开始西化。

大批量培养水手,就成为壮大大明水师的关键一环。

此事和爱不爱国无关,从实用性角度考虑,谁的东西好,战力强大,就选择谁的船型。

中国传统船型确实不适合未来海战模式,那就得改,不能因噎废食。

其实,中国人还是很实用主义的,当发现夷人火器犀利后,立马就改了,仿制鸟铳和佛朗机就是明证,而不是想着对大明原有的火器进行改良。

“善贷,水师还要大改?”

从西式战船上下来,徐邦瑞在他身边小声问道。

他虽然这次跟过来没有多说几句话,全程都是哑巴,但魏广德的态度他还是能琢磨出来。

“俞大猷和我说过,他认真思考过我大明战船和西式战船的差别,最后得出的结论,西式战船在未来以火炮打击为主的海战模式下,战力更加强大。

他的观点和我的判断差不多,本来我大明的战船就是前后放置火炮,方便进攻和撤退。

但那都是国朝之前,在江河湖海和我明军争锋之人,如那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

水域狭窄,不似大海之上宽广。

兄长可能不知,按照我们打听到的消息,现在欧罗巴海上争锋,大多都是先隔距把船打横进行炮战,直到将对方阵型打散后才会开始近战。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西洋海船,往往都在两舷能布置大量火炮,以密集火炮打击敌人。

而且,俞大猷按照以往战例,特别是装载大量火炮后的实践,已经明确了未来可能是以”

魏广德说到这里,略微有些犹豫,这涉及到南海水师对海战模式的探索。

以大明朝堂、勋贵的脾性,只要告诉他们,很快就会传的天下皆知。

“以什么?”

徐邦瑞完全没意识到这点,还饶有兴趣问道。

“此时告诉兄长自是无有不可,只是兄长徐保守秘密,绝不能外传,哪怕是金陵城里的勋贵也是一样。”

魏广德终于还是说道。

“呃。”

魏广德这么一说,徐邦瑞也就明白了,朝堂之上无秘密,大明的保密条例都是建立在理学“臣不密则失身”上,是一种广泛的思想,而不是朝廷的制度。

略微犹豫,徐邦瑞终于还是八卦之火熊熊,他想知道水师未来怎么作战。

不管怎么说,他兼着南京守备一职,如果不是北京兵部掣肘,他其实几乎可以号令江南所有明军。

至于南京兵部,对他有钳制作用,但不大,毕竟主要是低级武官任免和最重要的粮饷军需分配。

“我知道,此事绝不外传。”

徐邦瑞这样表态,魏广德也不好继续,于是就把当初他和俞大猷捣鼓出来的“战列线”战术小声讲解了一番。

俞大猷其实只是有构想,但完善还是魏广德。

毕竟影视作品里不少见风帆战舰和动力战舰的海战模式,双方都是纵列作战,最大程度发挥船上火炮的作用。

“哦那如果对方就是锥形阵直刺队形怎么办?”

徐邦瑞既然接掌南京守备一职,自然对兵事也要了解,当初他爹徐鹏举可是有心派他出去做个卫指挥,以此安身立命的。

那会儿,还把他送兵部学习韬略。

“这里面涉及抢占上风口位置,让战船借助风力全力提高航速。

就算对方砸穿战列线又如何,战列线也可以转向,依旧以侧面击敌。

而敌人只有侧对我战舰的敌船能反击,其余都被自己战船遮挡.”

魏广德随口又说出破解之法,都是俞大猷想的,魏广德推演后觉得不错,最后定下的作战模式。

“嗯。”

徐邦瑞听闻后只是微微点头,不过或许也在脑海里开始推演吧。

南京守备,是永乐朝迁都北京后发展出来的官职,特别是宣德朝之后逐步形成了“两京制”,即首都北京和陪都南京,南京守备的重要性更加显现。

其实,南京的最高军政长官共设有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参赞机务三个岗位,以达到彼此牵制的作用。

徐邦瑞的南京守备,其实就是守备大臣,是三个职位中权力最大的。

不过从正德朝起,守备太监的权势俞重,因为和内廷的关系,很多时候已经隐隐有压守备大臣一头的趋势。

其实说穿了,能被委以守备大臣和守备太监的人,无一不是皇帝信任的心腹。

所以说到底,谁的权利大,全看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太监的优势,自然是在宫里,是皇帝的家奴,真的很难撼动地位。

这就导致守备勋臣虽然是南京名义上职位最高的军政长官,实际上从明中期开始,作为皇帝最直接的代表守备太监已经成为真正的一把手。

重用宦官是明代一个基本的体制,在京有司礼监牵制内阁,在边疆有监军太监监督大将。

同样南京作为陪都,守备太监代表的是皇权,自明中期以后,风头完全盖过守备勋臣。

南京参赞机务最初的时候,不过是守备勋臣的佐贰。

参赞从字面意思上就不难理解,明显带有辅佐、谋画的意思。

明初时很多文臣都以参赞的头衔,被派到军中参佐。

随着明中期“以文统武”的制度在全国逐步推行,统兵文职大臣主要领总督、巡抚、提督等高等级的钦差官衔,或兼领“赞理军务”职衔,文臣有了这个兼衔就从法律层面被赋予了节制各级武职的功能,这与后来总督兼兵部尚书衔的性质是一样的。

自明代督抚制度正式建立后,南京参赞军务一般由南京兵部尚书兼领。

而且明中后期,南京参赞机务的权势随着文官集团的强势也在不断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压过守备勋臣。

比如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江南的官僚集团以史可法为首暂领军机,当时的史可法就是兵部尚书兼南京参赞机务,直接把守备大臣丢在一边,这也是明末皇权式微和勋臣失势的重要表现。

从龙江船厂出来已经是下午,船厂毕竟有那么大,而且是全配套的厂子,走一圈看的东西不少。

魏广德感觉,现在他似乎已经算是造船术入门的级别,说起这个时代的帆船也能头头是道。

是的,他不是走马观花,很多地方都会详细询问。

甚至连仓库里放着的几十门大炮,他都仔细看过,就差让人拉出去打两炮。

这里面的长筒重炮太过笨重,确实海战利器,而小一些的中型大炮是在二层炮甲板上安装的,要轻便许多。

当然,还有那七八门大号佛朗机炮,那是装在战船前后两头的,在接舷战的时候扫射敌方船甲板上的人。

“明日,我们去工部军械库看看。”

魏广德对徐邦瑞说道。

“对了善贷,你这都到了金陵,难道不回九江看看?”

徐邦瑞和魏广德往不远处轿子那边走,边走边问道。

“无旨不能回去,除非找到适当的理由。”

魏广德轻叹一声。

其实他的行程在京城就已经确定,可以改动,但是有限。

其中就没有去江西的行程,所以他不能因为就两三天的路就转道回家看看。

事儿不会大,但御史知道了,也是个弹劾的把柄。

麻烦。

魏广德对徐邦瑞说完,两人就各自上了一乘轿子,轿夫抬着就往城里走。

魏广德不知道崇明岛水师有没有派人通知俞大猷,他在南京城逗留的时间也不能太长,虽然他已经给京城发去奏疏。

不过上次北京转来使团奏疏的抄本后面,可是让他尽快回京的。

当晚,又是在魏国公府里继续举办宴会,这次不是接风洗尘宴,而是徐邦瑞邀请在金陵的勋贵前来,也包括南京驻军的卫指挥等。

虽然许多人没有爵位在身,但他们毕竟都是武勋中地位比较高的存在,有实权在身,又和各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日魏广德去军械局,南京工部也是一路绿灯。

京城工部尚书和魏广德的关系,众所周知,而且魏阁老本身也管着工部的一摊子事儿。

好吧,属于直属领导。

明朝铸造的大炮,就是那种长筒炮,虽然在后世都被冠以“红夷大炮”之名,但实际上也分大中小型,型号不同用处自然不同。

大型长炮是重要城池和战船上使用,中小型长炮即可守城、上船充当舰炮,还可以被当做野战炮使用。

“魏阁老,我们铸造的火炮和从壕镜弄回来的火炮实弹射击比较,在轻炮上,我军械局铸造大炮优势明显,不管是重量还是射程。

中型炮基本相当,射程上略有不足,而重炮,因为弄不到实物,能够比较的还是早年打捞沉船获得之炮。

不过,按照探听回来的消息,夷人的重炮各方面都优于我局所铸大炮。”

随行工部侍郎韩重信开口介绍道。

长筒炮是以欧洲火炮为蓝本铸造,过程中多参考西式铸炮术,所以有现成实物对照。

都说明末红夷大炮达到西方先进水平,至少是一个技术层次的东西,但实际上差距还是有的,特别是在铸造重炮和超大型火炮上,大明缺乏技术经验。

乌尔班大炮打听下,该炮长达五米多长,据说重十七吨,炮筒厚达约20厘米,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冲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也就是762毫米,足以容纳一位成人。

所用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1453年1月,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皇宫外举行了第一次试射,大炮置于宫门之外,装填冗长但顺利,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轰鸣,炮弹没入1英里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

大明的火炮铸造并不追求巨大,而是要求适当的口径和快速制造为主,所以在重炮试制上,非常缺乏经验。

当然,这样的超大型火炮,明军似乎也并无需求。

但至少表现在大明水师装备的大量重型长炮上,威力比欧洲火炮还是弱了一点。

不直接开打,当然看不出来。

但是,其实三国使团上次来大明,亲眼看到,并亲手接触后,他们就已经知道大明重炮和他们的差距。

其实很简单,欧洲人为了增加火炮威力,可谓想尽办法,反复试验,可以说只怕不止铸造废掉上百门大炮才找到合适的工艺。

其中既有铸炮技术,也有材料的搭配,他们在铜料里加入许多其他元素提高炮身的承受力。

而同时期大明还在沿用重炮直接铜制,而没考虑往其中加入其他东西提高延展性。

西方的大炮也是铜炮,之前两边确定都差不多的材料。

至于大明有铁铸炮,那其实都是小炮,中型炮都勉强。

不过西方在之后二三十年里一直在研究,最后终于是拿出了铁铸重型大炮,从而超过东方的铸炮技术。

魏广德不懂这些,但知道交给专业的人。

现在炮匠都说铜料铸造大炮好,那自然要朝廷挤出铜料给工部造炮用。

但他也知道情报的价值,所以安排人盯着欧洲火器的发展,跟着学习就是了,自己还不会多花一点银子,何乐而不为。

知道东西方大炮的差距,魏广德脑袋一转就想明白了,火炮要想往欧洲卖,看来重点就在野战炮上,也就是轻炮,用规模优势打开市场。

大明的匠人众人,是可以短期内大量铸造轻型火炮的,甚至大明武库里还有不少大中型佛朗机炮,其实也是可以往欧洲倒卖的。

后世有个说法,欧洲人在十六世纪以后已经放弃了佛朗机炮的发展,其实是错误的。

现在欧洲的战舰和商船上,上层甲板肯定有佛朗机炮的存在。

只不过欧洲人认为那东西射程近,威力不足,退出了主战武器行列,但是装备是绝对不少的。

指着一门刚装配好的轻炮说道:“重点研究这种轻炮,降低成本而威力不变,还有设计更实用的炮车。”(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