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龙椅上的李平,只觉得气血一阵翻涌,心中恼怒不已:怎么了?还不是被你这丫头气的!
他暗暗动了动刚刚拍疼的手,强忍着疼痛,目光带着几分嗔怒射向李小依。
李平强压怒火,目光从李小依身上移开,扫视着殿下众臣,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大殿:“大敌当前,你们不思退敌之策,却在此争吵不休,成何体统!”众臣纷纷低下头,噤若寒蝉。
这时,四皇子李城建上前一步,拱手说道:“父皇,儿臣以为,金国狼子野心,绝不能求和。
此次他们在京城周边蠢蠢欲动,明显是想试探我朝虚实,若此时示弱,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李平微微点头,又将目光投向李小依,说道:“福安,你一向聪慧,说说你的看法。”
李小依收起看戏的心态,整理了一下衣衫,落落大方地向前走了两步,说道:“回陛下,四皇子所言极是。金国向来野心勃勃,此次举动绝非偶然。
如今求和,无疑是饮鸩止渴。我们应当积极备战,鼓舞士气,让金国知道我朝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李平微微皱眉,问道:“可如今国库吃紧,兵力也并非十分充裕,这战该如何打?”
李小依心想【四皇子既已有备而来,他身旁又有五位得力帮手,想来以这六人之力,这些难题应不足以成为阻碍。】
面上不慌不忙地说道:“回禀陛下,国库虽紧,但可发动京城的富商豪绅捐资捐物。至于兵力,可在民间招募青壮,加以训练。
再者,江湖之中也不乏有识之士,若能加以引导,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必能壮大我军实力。”
众臣听闻,纷纷交头接耳。
有的面露赞许之色,觉得李小依所言有理;有的则面露担忧,觉得此举太过冒险。
这时,一位老臣出列,躬身说道:“陛下,郡主所言虽有道理,但招募民间青壮,恐良莠不齐,难以形成有效战力。
且江之人向来不受拘束,让他们参与战事,只怕会扰乱军心。”
李小依微微一笑,看向那老臣说道:“大人此言差矣。民间青壮虽未经训练,但只要加以时日,悉心教导,必能成为可用之兵。
至于江湖人士,可设立专门的统领之职,加以约束。而且,他们之中不乏武艺高强之人,在情报收集、突袭敌后等方面,或许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李平听后,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目光坚定地说道:“就福安郡主所言。此事交给四皇子李城建全权负责负责。其他大臣,各司其职,筹备粮草、兵器等物资,不得有误!”众人领命。
李小依与李城建不经意间相视一眼,李小依的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
她微微垂下眼眸,心中暗自呢喃:【四表哥,如今这局势错综复杂,我能不能顺利离开京城,可就全看你接下来的举措了。
京城于我而言,早已是龙潭虎穴,若能借这次机会脱身,那便是再好不过。】
而李城建在与李小依目光交汇的瞬间,眼神深处暗藏着警惕与算计。
他嘴角微微一抿,心里冷冷地想着:“这个福安郡主果然不容小觑,心思深沉且手段了得,留她在京城,日后必定是个大麻烦。必须尽快想个周全的法子,把她弄走,以绝后患。”
李平端坐在皇位之上,居高临下地将两人的心思与举动尽收眼底。
李小依眼中那一闪而过的期许,李城建眸中暗藏的警惕与算计,都没能逃过他锐利的目光。
两人虽未言语,可那细微的神情变化,却仿佛是在他面前展开的一幅清晰画卷。李平暗自思忖,看来是时候寻个时机,与福安好好谈一谈了,有些话,也该挑明了。
李小依望着眼前摆满的美食,心中却隐隐觉得,这更像是一场暗藏玄机的鸿门宴。
李平温和地开口:“福安,你莫要如此拘谨,皇伯伯今日不过是想找你随意聊聊。自打你太子表哥离去后,太子之位一直空悬,这对国本而言,实在是不利。
朕思来想去,本有意将这太子之位赐予你四皇兄,可他为人着实太过狠辣。倘若朕哪天不在了,真担心他容不下你其他的表哥表弟。”
李小依心中暗自感慨:【到底还是亲生父亲最了解四表哥的品行啊。皇伯伯,您这顾虑可太对了。】
李平目光中满是期许,殷切地看着李小依,继续说道:“福安呐,你自幼便聪慧过人,心思通透。对于眼下这立储之事,你可有什么别的法子,能帮朕解解这心头之困?”
李小依心中顿时一阵纠结,暗自琢磨:【老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四皇兄那性子已然如此,这事儿哪有什么轻而易举的解决办法。
就算真有,我也不能跟皇伯伯您说呀!要是我贸然把法子说出来,那不是给自己平白无故招惹麻烦嘛。】
她脸上瞬间闪过一丝犹豫之色,旋即轻声说道:“皇伯伯,四皇兄的性子,确实让人忧心不已。
可如今局势如此紧张,金国在边境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进犯。这种情形下,若不尽快立储,只怕人心不稳,于战事极为不利啊。”
李平微微点头,神色愈发凝重,叹道:“朕又何尝不知立储一事势在必行。只是你四表哥这性子……终究是个绕不过去的大难题。若不能妥善解决,朕实在难以安心呐。”
李小依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仿佛在权衡着利弊,随后缓缓说道:“皇伯伯,依侄女之见,大敌当前,或许可先将立储一事提上日程。
如此,朝廷上下一心,劲往一处使,也更有利于权衡各方利弊,做出最为合适的抉择。”
李平目光中透着深深的思索之色,缓缓说道:“朕若就此直接定下你四表哥为太子,只怕朝中大臣们会对此事议论纷纷呐,到时候局面恐怕不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