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 > 第347章 杨仪要裁军?曹魏爽了!

第347章 杨仪要裁军?曹魏爽了!

    杨仪微微颔首,朗声道:

    “王将军忠心为国,本相心领。但尔等有所不知!曹魏兵多,但并不代表他们强。我军兵少,也非代表孱弱。”

    他声音渐渐高昂起来:

    “我大汉之军,胜在精锐,胜在同心。”

    “试问这数年交战,我蜀汉将士哪次不是以少胜多、击退强敌?”

    “北伐伐魏、南征江东,何曾在兵力上占过上风?可结果如何,胜券仍在我手!”

    众人听他提起以往战绩,不由得肃然点头。

    不错,近年杨仪、诸葛亮主政蜀汉,虽兵力不如魏吴,仗仗却都打得有声有色,没吃过什么大亏。

    杨仪环顾群臣,字字铿锵道:

    “因此,本相始终坚信:兵在于精,而不在多!只要将有限的兵员练成精锐之师,以一当十,便可克敌制胜!”

    说到这里,他迈前一步,沉声道:

    “当年淮阴侯韩信以‘背水一战’之策,区区数千降卒击溃赵国二十万大军!”

    “吴起练兵,三月成精,从无败绩。可见军队不在于数量庞大,而在于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三军用命!”

    殿中不少武将听得热血沸腾,情不自禁露出赞同神色。杨仪振声续道:

    “更何况,我军虽编制十数万众,但虚员累赘者不少。不如趁此机会,将军中老弱病残、贪生怕死之辈悉数遣散,只留下忠勇善战之士,再扩充招募新血,强化操练。”

    “如此精兵策划,两万精锐可抵五万乌合之众!”

    他一番雄辩,句句在理,连王嵩也哑口无言。

    “还有!”

    杨仪环视众人,沉稳地补充道:

    “朝廷会安置好复员将士,让他们回乡务农,或者从事工匠开发。”

    “这些退下的兵士并非弃之不用,而是化作我大汉在后方屯田、修路、筑堤的劳力。”

    “他们养精蓄锐,一旦国有需要,可随时召回重披战甲。”

    此言一出,不少人纷纷点头。

    这样一来,裁军也不等于白白扔掉战力,而是把部分士兵转作预备役,在家生产。

    杨仪见群臣脸色已有所缓和,再次正色道:

    “曹魏表面强盛,然内部早已顽疾沉疴。”

    “反观我大汉,民心思治,文武齐心。只需卧薪尝胆,蓄势数年,待新政卓有成效,届时再与魏决战,胜负可知!”

    “丞相英明!”

    王嵩老将军握拳想了想,终于长叹一声,拱手拜道:

    “末将…末将受教了!丞相高瞻远瞩,用意深远,老夫愚钝,一时未能参透,还望丞相恕罪。”

    杨仪连忙上前扶起王嵩,朗声笑道:

    “王将军不必自责。你等都是赤胆忠心,所虑者皆是国之安危,本相如何会怪罪?”

    “朝廷正需将军这样忠直之人共襄盛举哩!”

    他这番话,说得王嵩心中一暖,连声称谢。

    至此,大殿上反对之声尽消。文武百官无不对杨仪佩服得五体投地:

    丞相深谋远虑,胸有丘壑,一开始虽然举措骇人,但细细思量,每一步皆有章法,每一策尽为未来打算。

    不知不觉中,众人对杨仪更添了几分敬畏与信任。

    杨仪见众臣已无异议,朗声道:

    “新政大略如此。日后实施中或有细节变通调整,各部各司务必协同配合,不得有误!”

    众臣山呼:

    “谨遵丞相令!”

    杨仪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高声道:

    “好!诸君齐心,本相何愁大事不成?”他衣袖一挥,“朝会到此为止,散朝!”群臣再拜,恭送丞相离殿。

    就在蜀汉朝堂激荡巨变之际,远在北方的曹魏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

    洛阳,魏国皇宫内殿。

    魏帝曹叡一早便接到急报,闻知蜀汉发生异变,立刻召集群臣入殿商议。

    此刻,大殿两侧站满了文武大臣,气氛略显紧张。

    曹叡高踞御座,手中紧攥着一份密报竹简,神情阴晴不定。

    殿下,权臣司马懿垂手而立,静静等待皇帝发话。

    半晌,曹叡将竹简掷于案上,率先开口:

    “诸位爱卿,蜀汉杨仪忽然返回成都,平定了一场宫廷政变。尔等以为此事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一片哗然,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站在前排的尚书令陈群上前一步,抱拳道:

    “陛下,老臣以为,此事颇不寻常哪!杨仪镇守江东,怎会突然回兵蜀地?莫非他早有戒备,料到刘禅不轨?”

    他语带困惑。

    司马懿抚须沉吟道:

    “杨仪此人老谋深算,又得诸葛亮真传,未必没有暗线掌控成都局势。”

    “刘禅在蜀都孤立无援,还敢轻举妄动,简直是自寻死路。”

    他眼眸微眯,闪过一丝锐利:

    “倒是杨仪反应奇快,显然早布下后手。”

    曹叡冷哼一声:

    “那刘禅素来懦弱无能,本以为废他帝位便罢,想不到还会兴风作浪。”

    顿了顿,他语带惊奇

    “更没想到杨仪如此心狠,当机立断便逼死了刘禅!”

    他说这句时,语气中透着赞许之意。堂下众臣闻言也纷纷点头。刘禅既死,蜀汉更无刘备后人主持,杨仪掌握大权,对曹魏来说或许机会更大。

    “陛下,”

    司马懿忽然上前一步,躬身道:

    “微臣有一言。”

    曹叡道:

    “仲达请讲。”

    司马懿正色道:

    “刘禅已死,蜀汉社稷无人,这杨仪下一步,必然是自己登基称帝!”

    众臣闻言,纷纷表示赞同:

    “正是如此!杨仪拥兵自重,又除掉先帝子嗣,不称帝更待何时?”

    曹叡目光微闪,冷笑道:

    “杨仪吗?他也敢妄称王?”

    满朝文武陪着干笑,眼神中多有不屑。丞相华歆摇摇头道:

    “杨仪虽有几分手段,但终究名不正言不顺。自古篡位之臣都没好下场。”

    众人纷纷附和。

    就在这时,殿外又匆匆跑入一名内侍报信:

    “启奏陛下,前线急报!”

    曹叡忙道:

    “呈上来!”

    内侍双手捧上一封加急情报。

    曹叡展开一看,脸色不由大变:

    “什么?!蜀汉改国号?!还推行了新政!”

    他惊诧出声。

    群臣闻言一片哗然:

    “改国号?”

    “推行新政?!”

    曹叡连忙将情报递给司马懿:

    “仲达你也看看!”

    司马懿展读竹简,浓眉微挑,沉声读道:

    “杨仪已于成都宣布改蜀汉国号为大汉,囊括巴蜀江东两地,誓复汉室正统。同时大封群臣,重赏三军,着手推行新政。”

    他目光快速下移:

    “其新政要点如下:一,清洗参与政变官员,尽皆诛杀。”

    “二,大力鼓励商业,朝廷出资屯田开垦。”

    “三,中央设六部,地方设行省、郡、县、乡,重整官制。”

    “四,计划裁撤数万蜀军,精兵简政,以质胜量……”

    司马懿话未说完,殿中已响起一片难以抑制的哄笑声。

    许多魏臣听到“裁撤数万蜀军”这句时,皆以为自己听错了。

    一名武将哈哈大笑道:

    “这杨仪怕不是个蠢材吧?改什么国号也就罢了,竟然还要自断臂膀,削减军队?”

    另一名将军附和道:

    “可不是!如今边境剑拔弩张,他却主动裁军,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尚书陈群抚掌笑道:

    “杨仪所谓新政,前几条倒还像模像样,这最后一条,当真是胡搞!”

    众臣纷纷哄笑,整个金銮殿充满了轻蔑的笑声。

    曹叡脸上阴云一扫而空,忍俊不禁:

    “朕还以为这杨仪有什么高明手段,原来也不过如此!”

    “他真当上皇帝,削了自己军队,只怕离亡国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