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两人脸色难看,但不敢说什么,乖乖离开。
很快,两人离开返回各自部门。
而那十个官员被斩的消息,也传了出来,被各部门知道。
一时间,众官员都打了个冷颤,心底涌出寒意,四处打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直到陈柏和大理寺卿回归,才真正知道原因。
众官员唏嘘感叹,不敢说皇帝的错,毕竟他们欺君。
但今日一杀,让官员们都想起了李恪曾经的狠辣无情。
一时间,官员的风气发生了不少变化,兢兢业业干活。
……
李恪在皇宫中也没有闲着。
江南的官员太过分了,不惩治,会以为朝廷怕了他们。
除了江南,天下很多离京城远的地方都是这样子,急切需要整理下来。
要不然,皇位坐得也不舒服。
此时,已经知道情况的房玄龄求见。
李恪虽然生气,但也想看看他有什么说话。
之前还替江南官员说话,现在又会说什么?
要是敢阻止他处置江南官员,那就不要怪他以后给他们穿小鞋了。
很快,房玄龄在御书房见到李恪。
“陛下,臣有罪!”
房玄龄郑重行礼。
“有罪?”
“何罪之有?”
李恪装糊涂。
但实际上是对他的不满。
“臣太相信江南的官员,导致陛下因此蒙羞。”
房玄龄的态度摆得很低。
以他三朝元老来说,这样的态度放太低了。
“好了,此事暂且撇过,朕不希望有下次。”
李恪摆手,没有继续追究。
现在骂人也没有用,有前十个人头,能震慑很多人的,包括房玄龄。
以后一段时间中不会有官员敢明目张胆闹事。
当然,仅仅是针对京城的官员。
京城之外的官员怕是还不怕。
“谢陛下。”
房玄龄松了口气。
“江南的事,不可能就这么算了。”
“你既然来了,朕问问你有什么打算?”
李恪单刀直入。
关于江南官员,李恪决定大改革。
以江南为改革点,面向全国。
让全国的官员百姓都知道,天下是李恪的天下,不是盘踞在地方的各大家族。
“陛下,臣建议革去江南刺史,以及各县渎职县令职位。”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江南的官员多是来自各大世家,革去一个县令似乎起到不大作用。”
“而如果将所有的官员都革掉,恐怕会影响江南的发展以及灾后恢复。”
房玄龄道。
他对江南的官员也有气。
但是却不得不说,江南的情况不同。
现在刚经历水灾,百姓需要朝廷救治。
如果官员都去掉,那么谁来解决问题。
而且江南官员多是各大家族迁移过去的……
“将所有的官员都革去!”
“谁说都革去会影响灾后恢复?”
“你们是不是忘了,科举中举的很士子还没有封他们为官?”
李恪冷笑。
“这……”
“陛下真想对江南官员大换血?”
房玄龄骇然。
他就是说说而已。
李恪竟然当真了?
如此一来,得要多少官员?
够肯定是够的,只是动作是否太大了?
“怎么?”
“你们觉得不行?”
李恪眉毛。
历史上确实没这种先例。
不过科举制度也没几年历史,没出这种事很正常。
江南官员不做事,让世家把控,那就把他们都端掉。
没官员罩着,那些世家再强大也会遇到麻烦。
这次科举那么多官员,挑不是江南的,还有出身贫寒的去江南就行。
“陛下,江南豪族可能要闹事。”
世家都养着私兵。
五姓七望尤其可怕,其他世家也有。
平时靠雄厚资金撑着,一旦有事他们就会跳出来闹事。
朝廷对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就怕引起大乱。
“所以就不改革了?”
“朕不仅要改革,还要大刀阔斧!”
“朕要派军队去,谁敢乱来,就端了他们家族!”
李恪豪气道。
他们敢反抗?
那更好,军队随时待命。
江南官员一被撤,京城官员立刻上任。
如果世家敢闹事,军队立刻动手。
看他们敢不敢反抗,反抗就加倍镇压。
让整个江南都知道朝廷的决心。
“这……”
房玄龄被李恪的话震住了。
太霸气了,竟然想用军队压阵,雷霆万钧。
敢在这个问题上闹事的,恐怕都会被清理。
这样一来,江南一乱,整个天下的格局都可能变。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要么世家联手造反,试图推翻大唐。
要么世家不敢轻举妄动……
“怎么?”
“还有顾虑?”
李恪不满。
瞻前顾后,是不是太缺乏胆识了?
“陛下,世家势力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我们很想支持陛下,但不得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万一地方势力起事,连锁反应,大唐可能陷入无尽的叛乱中。”
房玄龄对李恪的气魄非常佩服。
但也担心大唐的稳定。
天下那么大,万一控制不住怎么办?
说实话,大多数百姓还是愚昧的。
“那就先让报纸公布天下!”
“把江南的事情一字不落公布出去。”
“同时,朝廷对江南的措施,也要公布。”
“就算百姓愚昧,但只要有点头脑的,都会明白这是好事。”
“对朝廷有利,对百姓也有利。”
“那些世家就算想造反,也号召不了多少人。”
李恪决断道。
报纸早已遍布天下,影响很大。
不管是大官还是百姓,都爱看报纸。
利用报纸造势,李恪相信百姓不会轻易被世家利用。
江南的改革一定能成功,也能得到百姓的支持,甚至希望朝廷能治理他们当地。
房玄龄被李恪说服,恭敬行礼。
“那就开始写稿!”
“房相,你亲自审核,尽快让人把稿子写好给朕看。”
决定了就动手,先写出打动人心的稿子,再通过报纸传遍天下。
“是!”
房玄龄行礼。
“退下吧,然后动员三省六部的官员,开始写稿。”
“是。”
关于吏部和大理寺,十个官员被砍一事,好像就这么过去了。
朝廷没有什么特别的公文出来,但是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从而对李恪更加敬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