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 第208章 灾害与工业化

第208章 灾害与工业化

    俞程在郑县待了三天,可沈复兴却没有时间陪伴她三天。

    如今的他更像是一个争分夺秒的工作狂。

    在收拢军心之后,他只陪了俞程一天,便带着王县长赶到长治。

    这里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来处理。

    在经历了战火之后,豫东各地人口大量流入,这对于税警总团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压力。

    在开战之前,各地区统计的人口接近300万,其中开封作为省会,人口密集众多,包括通许、尉氏在内总人口超过了150万人。

    而同时期的郑县仅有不足30万人口。

    在开战之后,各地区统计的人口竟然超过了300万,一跃达到370万!

    这多出来的70万张嘴巴,成为了最大的考验。

    偏偏这个时候,驻守长治的戴安澜汇报,大量流民、难民从滏口陉、晋中等地赶来,经过襄垣的时候也没有吃的,只能汇聚在长治城外。

    如今,已经聚集了超过8万人,长治的军粮都快被吃完了。

    8万老弱妇孺,青壮只占据其中一小部分。

    沈复兴有时候真的怀疑,这是日寇特地放过来的。

    当他带着【二王】赶到长治的时候,还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小小的长治城西,竟然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眼望不到边的难民区,破烂的衣衫,毫无生气的人影,绝大多数人都躺在那里,仿佛等待命运的安排一般。

    而在几个临时搭建的粥棚处,竟然排着十几排近一公里的长队,衣衫褴褛的人们正眼巴巴地向前张望。

    看着身旁有人端着碗粥不断灌入口中,竟是被吸引了眼球,直勾勾地看着他离开视线。

    如果不是身旁那群荷枪实弹站着的士兵,他们恐怕早就要扑上去抢夺了。

    这种极端两极分化的场面,让沈复兴措手不及的同时,也更加不解。

    “怎么会这样?我记得王县长有颁布管理条例吧,安南的粮食也源源不断运来,怎么会还不够?”沈复兴看着戴安澜与王博,很是不解。

    戴安澜眼神警惕,首先开口:“这波难民来得很是蹊跷,先是滏口陉,按道理来说,我部控制东阳关,封锁了整条滏口的西面通道,日寇重修涉县防务,封锁东面通道,不应该有难民过来。”

    “我通知白大爷,哦不,白团长,对每一名青壮严格盘问,可结果来的竟然大多是老弱妇孺。”

    王博扶了扶眼镜,神情开始变得凝重:“根据李希烈的情报,山西北部地区今年有春旱,兴县等地【粪土未动,籽种未入】,如果日寇征粮,确实有可能出现难民南下的情况。”

    “上个月,襄垣突发暴雨,山洪喷涌而下,淹没不少田地,潞城北部也受到了影响。”

    “6月,平津地区因暴雨引发洪水,天津举城被淹没,灾民逾百万。”

    “同月,冀东发生大暴动,20万抗日义军蜂拥而起,冯治安部甚至意图趁机北上,然日寇四处掘开堤坝如今河北大地,怕是要饿殍遍野了,新乡与鹤壁光是本月已经接受了17万难民”

    沈复兴听着听着,却是红了眼眶,难受地别过头去:“我辈军人无能,致使百姓流落于此!”

    戴安澜与老王齐齐低头,都觉得无颜面对。

    冀东的暴动很突然,各路游击队秘密串联,或许联络了冯治安,又或许没有,但他沈复兴却是不知情的。

    暴动刚开始,就引得结束了徐州会战尚未南下的日寇回头清缴,他们连协助作战的几乎都没有。

    守军掘开堤坝放水阻拦,第14师团只是派出2个联队,形势立马逆转。

    抛开这些不管,天灾造成的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他沈复兴要不要管?

    王博继续冷静分析:“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大概率是日寇故意驱逐的老弱妇孺,为我军添麻烦的。”

    这句话很多余,但谁都不愿意先说出来。

    “事到如今,还要沈团长定夺,留还是不留!”王博依旧面无表情,辣手书生果然还是辣手书生,谈及几万人的生死,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沈复兴一双眼眸瞬间变得冰冷:“这种话以后就不要说了,要么你就别出现了。”

    王博推了推眼镜:“了解,那么从民政上的解决方案有几个,要不要听一下?”

    “说!”沈复兴没有耐心,他只要解决方案。

    “方案一:祸水东引,吃完这顿,发放一日口粮,让他们继续南下,到晋城再发一日口粮,去洛阳讨生活。”

    沈复兴沉默,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他知道,这些人大部分都会饿死在洛阳外。

    “重庆方面不能赈灾吗?”可老王说完,自己就笑了。

    怎么赈灾,往日战区赈吗?

    真特么操蛋!

    王博没有理会这些,继续冷静开口:“方案二,动用储备金,别看我,我知道有,至少消耗一半,预计未来一个月,河北、山西各地至少涌进来200-300万难民,要喂到秋收,也不知道够不够。”

    众人再次沉默,这些可都是沈复兴筹备收复燕云的【封装库】,这万事还没开头,竟然就要动这笔钱。

    王博看了一圈,见众人沉默,他缓缓摇头:“方案三,以工代赈,办厂,火药厂、棉服厂、煤矿厂、搞运输、基建,扩大焦作矿场规模,启动长治、晋城开垦计划,组建开垦团,预计可以消化30-50万人左右,通过他们,养活70-100万人不是问题。”

    “三个方案,我建议第一个,省时省力,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第二个方案最简单,花钱博名声,只要通过沈团长的人脉,从后方获得一些支持,也不难度过。”

    “只有第三个方案,看起来应收尽收,还能扩大产能,但做起来不是一天两天,而且短期内根本不会有任何收获,投入相当巨大,就税警团的备用金,怕是根本不够。”

    听完王博的话,沈复兴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在即将启动北上计划的这个节骨眼,居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不救,内心这关过不去,而且刚凝聚的军心,怕是要散去一半。

    救,北伐的计划怕是要搁置,甚至一年都缓不过来。

    一旦日寇将太原兵工厂的设备大部分搬走,北上的核心收益就少了一半!

    如何取舍?

    众人纷纷看向沈复兴,这哪里是考验分明就是通牒。

    他看向老王:“都是百姓,救不救?”

    老王低头不语。

    沈复兴又看向戴安澜:“沦陷区的百姓,算不算百姓?”

    戴安澜只能闭上眼,他也答不上来。

    诛心!

    沈复兴又看向王博:“安得世间两全法?”

    王博却是直接摇头,异常肯定的回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尽管早就知道这个答案,沈复兴还是不甘心,在他的计划里,太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先救济长治这边的灾民,按照王县长的方案三执行,这一地的供应,我还撑得住!”沈复兴咬着牙说道。

    他还是不愿意放弃北上的计划,哪怕最后只能动员3-4个团,他也要试一把。

    不甘心啊!

    王博听到了这个答案,内心还是叹了口气,到最后,沈团长还是选择了看起来最完美,却是最耗时间,最耗金钱的解法。

    “哎,既然如此,王某还有一计!”

    众人纷纷扭头看向王博,却见他低着头,轻推镜片,阳光在镜片上反射着光芒,让人看不清他的眼神。

    “如今长治盆地、晋城盆地尽入我手,根据之前排查,晋城北部,长治西部存在大量优质无烟煤矿。”

    说道这里,王博语气一变:“我们招标,发放采矿证,要求对方用粮食购买。”

    “允许他们分期,一边开采一边支付粮食。”

    “我们还提供人力,但开采规范,要我说了算!”

    “给我一个团的兵力,我可以增加至少30万-50万矿工,也可以彻底解决粮食的问题。”

    沈复兴皱眉:“一个团的兵力”

    王博却伸手,表示自己还没说完:“晋城与长治的煤矿没那么容易开采,晋城煤深,长治煤硬,免不了要死人,但总是能让百姓吃上饭!”

    “至于兵,那是用来管理煤老板的,这兵荒马乱的,万一日寇突然南下怎么办?是不是要收一些保护费?”

    “万一他们不按时交税怎么办?是不是要防着?”

    听完这些话,沈复兴明白,这是工业化的开始,也是工业化必须要有的牺牲。

    这个规模的煤矿开采,带来的是炼钢厂,机械制造厂,生活用品厂。

    出现大规模工人群体之后,继而延伸出更多围绕着这些厂生存的商业模式。

    他竖起手指,对着王博开口,语气格外冰冷:“几个要求,一,矿工工资必须日结;2,安全检查,必须由军人执行,不得由地方官府执行;三、一旦发生意外,必须第一时间救援,伤残标准你定好,不许抵了。”

    王博点头,掏出小本本记录,他边说一边开口:“但如此一来,重庆那边,需要您自己摆平。”

    沈复兴摆了摆手,对着老王说道:“长治有煤矿,也有大片无主的地,安排一起收了,各地同样如此,租给那些难民,愿意留下的,军队要出面搭建房屋,就当成是训练了。”

    戴安澜立马出声阻止:“不可,军人怎么能做这种事情?”

    “如何做不得?军人是人,百姓也是人,何况,这些军人还是百姓的儿子、丈夫、兄弟!那些人视战士如自己家私兵,可我不是!”沈复兴面色严肃:“留住这些人,抓住这次机会,200万人口,工业发展,这些都是未来北伐的根基。”

    说道这里,沈复兴一手按在戴安澜的肩上:“你千万别着急,以后咱不去缅甸,我啊,要带你出关!”

    虽然那天,戴安澜对于“不去缅甸”的说法不太理解。

    但沈复兴还是向他证明了,他说的话,每一句话都算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