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书房。
京中的密信传回来了,是他那位皇兄亲笔写的。
意思很简单明了,就是说褚英书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可能会造反,让凉王不要多疑。
刘洵将书信烧了,心思愈发的凝重。
“王爷,接下来真的得靠咱们自己了。”酒鬼说道。
“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褚英书在朝廷面前,乖巧的就跟一只家猫一般。而且褚英书在石头城的动静,一直隐藏的特别好。所以,朝廷才不会当回事儿。”刘洵说道。
“王爷,要不咱们干脆直接弃守得了。”酒鬼说道。
“将凉州拱手让给褚英书?你觉得这可能么?”刘洵眉头紧皱。
“朝廷不管,你何必挑大梁?”酒鬼说道。
对于朝廷的回应,酒鬼非常不满。
如果朝廷愿意出手,一定能摆平褚英书。
“本王什么时候遇到困难就退让?把凉州拱手相让,褚英书将会进一步壮大。只有将他挡在凉州城外,到时候等朝廷来了援军,才能尽快扑灭褚英书。”刘洵说道。
“哎!”
酒鬼还是有点意难平,但他跟凉王这么多年的交情,也知道凉王不可能会避让。
别说凉王现在有一千府兵,以及酒鬼的相助。
就算凉王只剩一百人,也会选择与褚英书几十万大军正面硬刚。
打不打的赢是一回事,态度又是一回事。
“敌众我寡……”
酒鬼还是想劝说,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又如何?”
……
凉州西,与西辽交界处。
一座有半个凉州城大小的城池,屹立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
这里本来没有城池,开国之初,开国皇帝与西辽大战之后,将西辽击溃一千里。
开国皇帝亲自选址,派遣大将在此处设立军镇。
经过两百年的发展,石头城早已成为一座足够容纳大几十万人的大型城池。
整座石头城,清一色都是军户,人口数量超五十万,鱼龙混杂。
十万边军,也就是褚英书的正式部下,七万多是褚英书豢养的私兵,还有两万余是配军。
配军是因获罪发配而来的士兵。
十万边军是褚英书的主力,人最杂的则是那七万余私兵。
其中有中原人,有凉州本地人,有西辽人,也有北部草原诸部的人。
褚英书的底蕴丰厚,战斗力不可谓不强。
这座城人口众多,对外部的资源依赖也非常严重。
石头城常年储备的粮草,只足够全城军属生活一到两个月之久。
粮草一事,向来由柳似安负责,等同于石头城的脖子,一直被柳似安卡着。
褚英书之所以对柳似安态度不好,就是因为一直受制于柳似安。
现在石头城已经断粮一个月有余了。
再有一个月左右,全城五十万人就得将储备的粮草全部吃光。
之后,军中必然会发生大面积哗变,而且无法掌控。
所以,现在褚英书要么遣散半数军户,将他们赶出石头城以此来缓解压力,要么直接起兵造反。
只要能拿下凉州城,就等于掌控了整个凉州。
而凉州城内的粮食储备,足够褚英书用上一年之久。
这还不包括凉州下辖的州县所储备的粮草。
遣散军队,等于是自断臂膀。
褚英书自然不可能这么做。
而且那些常年生活在石头城的人也不想走,否则他们离开了,该干什么养家糊口?
所以现在,只要褚英书举起反旗,二十万军队必定对他死心塌地,跟他造反造到底。
此刻,石头城中,将军府内。
“国公爷,可以确定,供给我们的粮草已经断绝了。”一名壮汉朝着褚英书说道。
“国公爷,这是不打算给我们留活路啊。”另外一名壮汉愤怒的说道。
“肯定是柳似安的阴谋诡计,他在逼我们反。”一个年轻将领说道。
石头城断粮,想也不用想就知道,必定是柳似安干的。
“国公爷,您给拿个主意。”
“还有那两万配军,留着也是浪费粮食。”
“国公爷,反了他娘的吧!”
“咱们养精蓄锐多年,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现在咱们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要咱们举旗造反,四方必定响应。吃下凉州,东出天门关,可直取中原腹地!”
……
褚英书自然知道,自己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唯一不完美的地方就是,没能拿到那一千颗聚元丹,没能炼出一支精锐出来。
不过,以他现在实力,吃下凉州,完全不是问题。
不管怎么看,凉州的正规军只有凉王府有一千府兵。
至于其他的府兵,连战场都没上过,整日养尊处优,战斗力甚至都比不上他手中的两万贼配军。
褚英书内心早已蠢蠢欲动,他比谁都想举旗造反。
只是现在,他需要装作为所有人着想的样子。
“我褚英书对朝廷忠心耿耿,怎么能造反?”褚英书冷声道。
“国公爷,粮草都要断了啊!您还在犹豫啥?”
“就是,要是再不造反,末将就将那七八万人遣散!”
“到时候他们一离开石头城,没了去路,估计会自己发动叛乱!”
“对啊,国公爷,何必还要继续看朝廷的脸色行事?”
众人苦苦劝说。
“断我们粮草的人不是朝廷,而是柳似安。此事休要再提,我褚英书不可能谋逆。”褚英书冷声道。
“国公爷!”
其中一人单膝跪地。
“那朝廷为何不直接将粮草发给我们,而是通过柳似安的手转给我们?分明就是朝廷故意让柳似安这么做的!”
“对啊,如果朝廷真的信任咱们,就不可能让别人给我们运送粮草啊!”
“国公爷对朝廷忠心耿耿,可朝廷从来没将国公爷放在心上!”
“国公爷不反,难道还要继续忍气吞声吗?”
“国公爷,您快拿个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