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 > 第95章 经营开州二

第95章 经营开州二

    大明的户籍制度繁杂且严谨,它涵盖了户口、土地、赋役三项关键内容,每三年便要重新造籍一次,这造籍的流程复杂,需一式三份详细登记。

    登记之时,户主及家庭成员的信息,诸如姓名、年龄、性别、籍贯等都要一一记录清楚,家中田产的位置、面积、肥沃程度等情况也不容有丝毫遗漏。

    不仅如此,后续若家中人口有变动,诸如出生、死亡、嫁娶等,都必须在相关记录中及时注明,以此确保户籍信息的准确与完整。

    谭威明白户籍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身份的证明,更是归属感的依托,为了增强难民对开州的归属感,让他们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谭威决定让那些拥有荒地或者营生的难民入开州户籍。

    他亲自安排下属,有条不紊地开展这项工作,在他的操作下,开州一下子新增了千户人口,人数增加了四千多人。这本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却引得周边地区的官员心生不满。

    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平日里便习惯弄虚作假,伪造户口数据,如今谭威这一举措,使得开州人口激增,相比之下,他们辖区的情况就得曝光,而且人口聚集开州,自己辖区没有增加,此消彼长,政绩不保。

    谭威决定率亲卫视察清丰、南乐等县的难民安置工作,可若提前打招呼,下面的官员极有可能弄虚作假,粉饰太平。

    于是他没有任何预兆地带着亲卫直奔当地,到达之后,才找来当地官员,要求他们立刻带领自己前往安置区。

    当地官员们接到通知,顿时慌了手脚,他们没想到谭威会如此突然地前来视察,只能硬着头皮带路。

    一进入安置区,谭威便仔细地观察起来,只见粮食、种子、农具等物资基本都已到位,临时搭建的房屋虽然简陋,不过好歹能为难民们遮风挡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放眼望去,原本荒芜的田地大多都已补种上了农作物。微风拂过,嫩绿的禾苗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机与希望。

    谭威一边走,一边与身边的亲卫和当地官员交谈,他指着田地里的农作物,问一位亲卫:“你可认得这是什么作物?” 亲卫恭敬地回答:“将军,这是小麦,那边的是水稻。” 谭威微微点头。

    在历经宋元之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水稻逐渐取代了粟,在粮食生产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如今稻麦二分天下的局面,开州地处南北中途,麦稻可兼种。

    再往前走看到一片菜地,亲卫们纷纷说出各种蔬菜的名字,“将军,这是葵菜,那是萝璎,还有这是醋芹。” 谭威听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可实际上,他自己只认得少数几种蔬菜。

    毕竟他来自现代,对古代的农作物虽有一些了解,但远不如这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亲卫熟悉,看着这些身边的子弟兵,要知道若不是乱世,他们可都是操置庄稼的好手,汉人自古对土地有一种偏执,哪怕身份变了,职业变了,但一看到土地,总会觉得可以种点什么。

    谭威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些更为高产的作物,比如番薯、玉米等,这些作物一旦引入,将极大地改变粮食生产的格局,为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当然绝对不会像后世脑残穿越文一样,大手一挥就能广播高产,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习惯的改变。

    早在之前谭威就已经着手派人四处寻找这些作物的踪迹,希望能早日将它们引入开州,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收获更多的希望。

    谭威在前几日视察清丰、南乐等县的难民安置工作时,看到粮食、种子分发到位,临时房屋虽简陋却也能遮风挡雨,荒芜田地种上农作物,心中十分满意,心情也格外愉悦。

    闲暇之时,他常与亲卫们在空旷之地赛马,享受着片刻的轻松,这日谭威一行进入浚县地界,一路行来,谭威眉头渐渐皱起,只见荒地越来越多,四处一片萧索。

    他清楚记得此地本划拨了众多难民,可眼前的景象却与他的认知不符,心中不禁疑惑丛生。于是谭威没有按照常规先进入县城,而是当机立断,带领亲卫们直奔地图中的难民聚集点。

    到达难民聚集点时,正值晚饭时间,炊烟袅袅升起,却带着几分稀薄与寒酸,一个在粥场见过谭威的小孩,眼睛一亮,指着谭威大声喊道:

    “是谭将军!是谭将军来了!”

    声音清脆响亮,瞬间打破了此地的宁静,原本在棚户间忙碌的人们纷纷停下手中动作,先是一愣,随即面露惊喜,纷纷围拢过来,他们衣衫褴褛,眼神中却透着对谭威的热切与期盼。

    谭威翻身下马,面带微笑,向众人微微点头示意,他走到一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者面前,关切地问道:

    “老人家,近来生活状况如何?”

    老者连忙行礼,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

    “回将军的话,咱如今有了安身之处,熬过今年,等明年地里有了收成,日子便能好起来了。”

    谭威看着老者破旧的衣衫,那衣服上打着层层补丁,再瞧老者面黄肌瘦的模样,心中隐隐有些不忍。

    谭威接着问道:“那粮食、种子和农具的分配,可都还顺利?” 老者忙不迭点头应道:“都好,都好。”

    站在一旁的一个年轻小伙子却忍不住开口了:“将军,话可不能这么说。咱这儿分到的物资,可比其他县少多了。就说这粮食吧,每户分到的连一翁都不足。” 此言一出,周围的难民们纷纷低声议论起来,眼神中满是无奈与委屈。

    谭威心中一紧,他决定亲自去看看,他走进一处棚户,只见屋内昏暗潮湿,角落里放着一个破旧的木盆,盆里装的全是野菜。老者跟进来,见状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

    “将军,这野菜啊,能省些粮食,咱想着熬过这段日子就好了。”

    谭威心中酸涩,他轻声安慰老者:

    “老人家,别太担心。你们可以种些蔬菜,等收成了拿去换钱,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老者眼中泛起泪花,连连作揖:

    “多谢将军,多谢将军活命之恩。”

    谭威又接连走访了多户人家,所见情况大多相似,屋内简陋寒酸,食物匮乏,百姓们生活艰难,谭威心中已然断定,浚县县令在难民安置工作上必定存在问题。

    他脸色阴沉,转身走出棚户,对亲卫们说道:“走,立刻前往县城!”

    众人翻身上马,快马加鞭朝着县城赶去,等他们赶到县城时,天色已晚,城门早已关闭,谭威上前,大声通报身份:“我乃开州都司主官谭威,速开城门!”

    门卫听闻,吓得脸色苍白,在确认印鉴后,赶忙下令打开城门。

    城门缓缓打开,谭威带着亲卫径直入城,他看向门卫冷冷说道:

    “带路,去县令住处。”

    门卫战战兢兢,在前面小跑着带路,心中暗自叫苦,不知县令此番将面临怎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