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台下的村民们奔走相告。
一时间原本高谈阔论者,话语戛然而止。正忙于手中活计之人,也纷纷撂下手中物什。所有人皆目光灼灼,紧紧盯着那一方讲台。
“咦,这一位是何人?”有村民满脸疑惑,眉头轻皱,轻声询问道。
“还像是梧桐书院的夫子,我是听到嘉月这样叫他的”另一人微微眯起双眼,嘴里说着她不小心听到的东西。
“州府的梧桐书院?乖乖哟,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书院,听闻其中的夫子可都是举人出身呐!”又一人忍不住惊叹,脸上满是震惊与向往。
“举人?举人老爷竟要来给咱们讲学?”众人皆是又惊又喜,交头接耳间,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好了好了,莫要再言语了,举人老爷讲学,这般难得的机会,还不快去唤家中的孩童来听一听!”一位老者神色急切,大声催促着这群只会闲话的晚辈。
真是一点远见都没有。都知道是举人讲学了还在这里阿巴阿巴,也不知道让家里的孩子来听听。
“哦哦哦,对对对,还是啊爹聪明。我这就去把家里的小子找来。”
“我也去,举人讲学可是难得的机会,别人想听都听不到呢。”
“这村长越是,通知的时候又不说清楚,我家孩子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众人心中不禁埋怨起村长,通知之时竟未说清楚,只道有人讲课,却未曾提及讲课之人乃是举人!
可村长亦是一脸无辜,他又怎会知晓顾嘉月等人的详细安排呢?
村民们一阵骚乱,赶忙将正在书院里嬉笑玩耍的孩子们拽了过来。“都给我老老实实坐着,用心听!”
家长们一脸严肃,目光中满是期许,双手用力地将孩子们按在座位上。
孩子们被家长强行压制着坐下,个个满脸的不情愿,小嘴撅得老高,心中满是委屈与不满。几个孩子挨着小声嘀咕:“正玩得兴起,为何突然要把我们抓来听课啊?”
“就是就是,明明说了今日不上课的啊。”
“顾夫子就是个谎话精。咱们以后不要相信她的话。”
“对!”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杜夫子那一贯云淡风轻的面庞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愕。再瞧那些村民,虽衣着朴素贫寒,脸上却洋溢着热切与崇拜之情,杜夫子心中陡然间有些发虚。
原本他只打算敷衍了事。反正不过是走个过场,输了也无妨,又何必认真呢?可眼前这些村民,那质朴的眼神,那对知识渴望的神情,让他实在狠不下心来。
“有教无类。”
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刚才与顾嘉月交流时,她所说的这句话。
杜夫子心中波澜起伏,对着台下上千人,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各位乡亲,老朽来得仓促,准备多有欠缺,还望各位多多包涵。”
一阵微风拂过,吹起杜夫子的衣衫,他的广袖随风飞扬,颇有几分仙风道骨之态。
村民们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起来。举人老爷居然向他们行礼?这……倒反天罡啊!
他们连忙压着孩子弯腰躬身。有些孩子没有注意,直接被压着磕了个头。
孩子;……
村民们可不管孩子的想法,按住孩子的手愈发用力了:“这可是难得的好举人老爷,你可得给老子好好听!”
“正是,哪曾见过这般平易近人的举人老爷?还让咱们多担待,哎哟,真是难得呐!”
“顾夫子确实不错,可举人老爷讲课更是千载难逢,你们几个小崽子可得用心听!”
“没错没错,定要珍惜这大好机会,好好听讲。”
家长们的碎碎念,让孩子们愈发不耐烦。
并非所有孩子都如张初筵和孙海那般,对读书满怀热忱、满心向往。
有些孩子因性格活泼好动,或是思想尚未开化,又或是年纪尚小,心智未熟,在他们眼中,读书并非什么要紧之事。
所以,他们一心只想去玩耍,实在不愿规规矩矩地坐在此处听课。
可无论孩子们如何哭闹反抗,家长们皆面无表情,铁了心要将他们固定在座位上。
有个别性子急躁的家长,更是直接脱下鞋子,捏在手中,怒目圆睁:“莫要逼老子在这么多人面前揍你!”
孩子们吓得一哆嗦,赶忙捂着屁股,老老实实坐了下来。
杜夫子看着台下这形形色色的场景,心中不禁觉得十分有趣,比起在书院里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教学,此番经历倒别有一番滋味。
他稍作等待,待台下众人安静下来,这才神色平和地开口:“今日来听课的乡亲们皆是农户,那今日老夫便不讲四书五经。且讲讲我往昔的两位同窗所作的一首关于农时的词,或许对大家能有所助益。”
杜夫子忆起那段岁月,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想当年,他亦是壮志凌云、意气风发,与同窗好友一同畅谈着如何为民请命、造福一方。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头上,还无情地嘲笑他太过天真。
仔细算起来,其实他算是前朝的举人了,当初考上举人后他去当了个县丞。
他就在北方的县里做了十几年的县丞,县令什么都不管,全部交给他来做,这一做就是十年,县令都换了三个了,他还是小小的县丞。
无论他如何殚精竭虑、努力奋进,每年的考评却总是不及格,升迁之路更是遥遥无期。
最后一个县令看不下去了,劝他花些钱财疏通关系。他本政绩斐然,只要略作打点,升迁之事定是十拿九稳。
可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满心不屑于做这等阿谀奉承、贿赂讨好之事,甚至一怒之下,辞去官职。
家人的不理解,同僚的冷嘲热讽,让他一度意志消沉、颓废不已。后来,幸得闵山长多次诚心相邀,他才来到梧桐书院教书。
在书院执教两三年后,他才发觉,当年的自己着实太过稚嫩。若是能重回辞官那年,他定会毫不犹豫地奉上三分之一的家财,用于疏通关系。
杜夫子收回思绪,继续说道:“这两位同僚如今皆在工部任职,分管农时多年,每日皆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如此才创作出这首词。我先给大家背诵一遍。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暖,蚊虫虼蚤出。”
杜夫子强压下心中的万千思绪,努力保持着沉稳的步伐,开始讲课。所讲内容通俗易懂,甚至朗朗上口。
杜夫子不过念了一遍,记性好的人便已记住了大半。
然而,对于这首全是“九”的词,众人仍是一头雾水,不明其中深意。
这亦是情理之中,杜夫子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要是只说了一遍所有人都会了,那他才应该感觉到不可思议。
“这首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从冬至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由寒冷逐渐转暖的全过程。它不仅是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记录,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沉淀。通过这些形象的描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冬季的气候特点,以及人们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
“好了,接下来,咱们逐句解释一下这首词的含义。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自冬至起,便进入了‘数九’时节,第一个九天和第二个九天,天气已然十分寒冷,人们相互打招呼时,手都缩在袖子里,不愿伸出来。只因手暴露在冷空气中,会感觉异常寒冷。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到了三九,乃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觱篥’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此处是形容寒风呼啸之声,恰似觱篥吹奏出来的声音,在篱笆边都能清晰听到寒风的呼啸,足见天气之寒冷程度。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四九之时,夜晚睡觉就仿佛在露天睡觉一般寒冷。即便盖着被子,也会因寒冷而感觉好似毫无遮挡地睡在外面,这一阶段夜晚的寒冷,实在令人难以忍受。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盐虎’是一种盐的结晶体,形状酷似老虎。五九的时候,天气渐渐转暖,人们会发现盐罐等容器里的盐,因气温的变化而出现了结块现象,形状如同老虎,这也暗示着室内的温度有所上升,盐分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进入六九,天气进一步变暖,人们呼吸时,能够明显感觉到口中呼出的是暖气,而非寒冬时那般冰冷的气息,这表明气温已升高到较为舒适的程度。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七九的时候,路人开始穿着较为单薄的衣物。因为天气已然暖和,无需再身着厚厚的棉衣来抵御寒冷,人们可以适当减少衣物的厚度。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八九时节,天气愈发炎热,猫狗等动物都开始寻觅阴凉之处,以躲避暑热。这也体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升高,动物们的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们同样也会感觉到热。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九九过完,寒冷的日子终于宣告结束,那些因贫穷而没有足够保暖衣物、饱受冻馁之苦的穷人,也无需再忍受严寒,这说明整个冬天最为艰难的寒冷时期已然过去。
才要伸脚暖,蚊虫虼蚤出。刚刚想要把脚伸出来暖和一下,享受这不再寒冷的时光,此时蚊虫和跳蚤等小虫子也开始纷纷出现。这表明随着天气转暖,不仅人类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杜夫子讲解得极为细致入微,还贴心地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话语,生怕这些百姓听不懂。
台下的乡亲们听得连连点头。
起初,他们确实对这首“数九歌”的含义一头雾水。但经杜夫子这般详细讲解,许多人都恍然大悟,心中满是对知识的满足与对杜夫子的感激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