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徐闻薨逝之后,七十五岁的世子徐明继位,成为第二代越王。
他严格遵循先王的遗训,将越王嫡系一脉的子孙迁往东瀛封国,确保家族在外有稳固的根基。
徐明自少年时随郑和下西洋,这些年大多时间在海外生活,对大明本土本就没什么留念的。
好在,武成郡王徐华与建安侯徐谦一脉的子孙,仍然坚守在神州大地,守护着家族的根本。
尽管徐家依旧雄威四方,家族声势依然赫赫一时,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朝中权力逐渐削弱,不再如往昔那般强盛。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成郡王徐华和建安侯徐谦相继去世,越王府的势力渐渐淡出了大明的政治核心。
然而,在东瀛封国,越王一族的名望依然如日中天,威望远超朝廷,成了当地的传奇。
即便如此,时运难测,家族虽然尊崇依旧,但也未能避免困厄。王朝的兴衰,往往由时局的风云所决定。
成化三十一年,四十二岁的成化帝驾崩。
群臣为其上尊谥,庙号“世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茂陵。
庙号是对皇帝一生功业最为精炼的总结。
“世宗”这一庙号,通常授予在王朝发展关键时期,作出重大变革或中兴的大帝。
成化帝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使大明步入了蒸汽时代,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堪称一代雄主。
八月金秋,二十五岁的皇太子朱佑极继位,改年号为“隆启”。
新皇雄心勃勃,立志效仿先祖遗志,开疆拓土,建立更为强大的帝国。
此时,奥斯曼帝国日益强盛,自灭拜占庭后,势如猛虎,吞并四方,海军横扫红海。
大明若不先发制人,必有大患。
朱佑极以其敏锐之目光,深知大明之敌,乃不可忽视,欲以智勇,扭转乾坤,捍卫国运。
然朝中多为成化朝的旧臣,这些老臣行事稳重,深怕冒进,不愿开疆拓土。
乾清宫内,隆启皇帝朱佑极面色愤怒:“这些老臣居然还想效仿越王专权,对朕处处掣肘!”
新皇登基,必然受到老臣的打压,这是自古不变的官场情景。
甚至有人借机批评越王府,称越王当年专权,行废立皇帝之事,有违臣子之道,请旨清算徐家。
不用说,这些都是被越王府打压过的人,当年越王在时,其人畏畏缩缩,蝇营狗苟。
徐闻一死,立马跳出来背刺。
隆启帝大怒,当庭斥其老迈昏聩,口出狂言!
他深知当年越王专权,是为了大明江山的安稳和拓展,正是那份决断和胆略,才有了如今的大明。
如果让这些顽固不化的老东西掌权,大明的未来恐怕会更加扑朔迷离。
朱佑极越想越气,心中积压的怒火难以抑制。
思索片刻后,他下令:重新启用越王府的门人,允许徐氏子孙入阁。
朱佑极对成化朝旧臣极不信任,遂开始倚重外部势力。
徐家子弟适逢其时,纷纷回朝入仕,辅佐朝政,逐渐成为大明治国安邦的重要力量。
其中,徐家后代中最为出色的当属徐煌。
越王五世孙徐煌,生有重瞳,英姿勃发,才俊卓绝。
继承祖业的他,志向远大,心怀宏图,立志重振越王的威名,建立赫赫大业。
十五岁便晋升为千户,随伯父徐昭出征海外,征讨奥斯曼帝国。
这位重瞳少年如霸王转世,不仅勇武出众,智谋也堪称一绝,深谙兵法韬略。
他数次带领数千精兵,深入敌境,其战术高妙,以奇兵制敌,攻城拔寨,连下十四城,势如破竹,斩将夺旗,威震四方,累功至正二品龙虎将军。
隆启三年春,爱琴海的浪涛拍打着君士坦丁堡的残垣。
这座千年古堡外,炮声隆隆,杀声震天。
徐煌骑马驻于城墙下,目光炯炯,异色双瞳倒映着熊熊烈火。
征战五年,他已经从当年青涩的少年,磨砺成为年青一代出色的军事统帅。
“今日之后,奥斯曼帝国将成为历史!”
徐煌伸手接住飘落的海鸥羽毛,耳畔传来远处海风吹过的涛声。
排山倒海的浪声,像是将士们为即将到来的胜利欢呼。
“将军,越王殿下已至!”后方士卒高声传来。
徐煌闻言,整了整战袍,策马快步迎去。
第三代越王徐林骑着白鬃战马,踏步而来。
其身披甲衣,气宇轩昂,神情矍铄,目光如炬,正如帝王巡视,威仪十足。
徐煌立马拱手行礼:“大将军!”
徐林是徐煌的叔祖,年已花甲,为征西大将军,总掌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事。
“好小子,干得不错!”
徐林拍了拍徐煌的肩膀,语气中透着满满的赞许。
遥想当年,祖父徐闻对重瞳寄予厚望,如今不过二十岁,已然小有成就,令人欣慰。
这几年来,徐林对徐煌提携甚多,每逢大战,必召其至身边,给他立功机会。
“灭了奥斯曼,孤会向朝廷奏请,封你为伯爵,至此方圆千里之地,任你挑选。”
徐林语重心长道。
“谢大将军!”徐煌恭敬回礼,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未曾言说的豪情,藏在那一声声的感谢中。
灭国之战,还是奥斯曼这般强大的帝国,此战之后徐煌必定会在大明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当天下午,三声震天动地的炮响,瞬间撕裂了君士坦丁堡的黄金门。
随着三声震天动地的炮响,君士坦丁堡的黄金门轰然倒塌。
徐煌亲率三千铁骑冲入浓烟,马蹄踏过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彩砖,异色双瞳在火光中流转着妖异的光芒。
当他的方天画戟挑落新月旗时,幸存的守军竟纷纷跪地。
这些虔诚的穆斯林,竟将重瞳少年当成了传说中的“双日先知”。
五月初五,在查士丁尼广场的受降仪式上,奥斯曼苏丹被迫交出那柄象征其帝国荣耀的佩剑。
徐煌接过佩剑,心中百感交集。
历时数年征战,诺大的奥斯曼帝国,硬生生的被大明帝国击碎了,连同它那曾一度令西方胆寒的强大军队。
如今这西方帝国的疆域,已经全部归入大明版图,成为大明的领土。
此刻,奥斯曼帝国已经倾覆,威胁已消除,大明之势,如东风压倒西风,气吞万里如虎。
得胜回朝,徐煌于奉天殿受封伯爵。
为了表彰他的功勋,隆启帝将爱琴海周围方圆千里之地,作为其封地,赐予徐煌,作为对他在此战中的杰出表现与贡献的奖励。
隆启帝朱佑极鼓励将士对外征伐,并对有功将士赏赐海外封地,只要拥有爵位,就有封地。
大明的疆域,愈加辽阔,远阔万里,国威日盛。
至于疆域太大如何有效管理?
隆启帝的想法很简单,谁打下的谁去管理,只要是我大明的臣子,哪怕在外自立为王亦无不可(前提是奉大明为正统宗主国)。
百余年之后,我华夏族群遍地开花,这才是世界大同!
至于统一天下,那是后世帝王的事,朕只负责开疆,提升华夏民族的疆域极限!
为什么这么做?不劳民伤财?
隆启帝直言,一个王朝不在鼎盛时开疆拓土,难道要马放南山,等衰弱的时候,被外人欺负?
隆启帝独特的治国理念,使大明从内到外得以焕然一新,帝国臣民更加积极扩张,进入了一个比蒙古人“黄祸”更凶猛的扩张时代。
最开始,有丰富海外作战经验的徐氏子孙最先下手,四处征战。
第二代越王徐明执掌大明海军数十年,世界各地的要冲之地,风土人情,郡王府均有详细记载,征服起来事半功倍。
不光功勋家族这般,就连沿海的各大海商家族,也打造战船征服大海。
大航海时代初期,外面有太多的未知岛屿和广袤土地。
别说全副武装的明军,就是寻常的家族护卫队,带着百余杆火枪,驾上放着几门火炮的木船,也能轻松打下一个岛屿,建立贸易站。
短短十年间,华夏族群便几乎占据了欧亚大陆所有适合生存的地盘。
连刚刚成立的俄罗斯大公国,也被推倒瓜分。
欧洲各国瑟瑟发抖,年年派人称臣纳贡。
在帝国扩张的浩大气氛中,徐煌自然不甘落后。
作为大明帝国青年一代的军事将领,徐煌年仅二十出头,人生岂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荣光与安逸?
更何况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听到族中的战报,如大房的二叔徐奉拿下吕宋,作为自己的封地。
三房的堂兄徐誉攻占了马六甲,六房的姑姑一家盘踞在好望角,专门对往来的商船进行收税......
世界各地全面开花,再不下手就迟了!
于是,徐煌将目光投向了美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