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敦亲王福晋一言不发,皇后便知道对方已经知晓了皇上和太后的态度。
皇后徐徐开口说道,“郡主的封号被拟成了恭定二字,可见皇上对咱们王爷的态度,福晋身为王爷的枕边人,在有些事情上,也要好好劝劝王爷。”
“毕竟恭定公主一旦被太后教养,日后公主的婚事便成了最大的难题,是和亲蒙古、还是嫁在京中,这就要看福晋的本事了。”
皇后宛如一个恶魔,在敦亲王福晋耳边徐徐开口。
若说敦亲王不会把一个女儿的婚事放在心上,但身为孩子的母亲,她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女儿打算。
今日敦亲王福晋既然进宫,皇后也不妨把这些话都摊开说与福晋听。
毕竟下命令的人不是皇后,皇后今日能把这番话说给对方听,也是有卖对方一个好的意思,她和皇上总要有一个人做恶人,一个人做好人,皇上既已经做了这个恶人,她不妨做个好人了。
而皇后说这番话的意思,敦亲王福晋也明白。
她连忙起身,给皇后行了一个大礼,恭敬的开口说道,“妾身明白皇后娘娘的意思,王爷那边,妾身会尽力劝和,只是娘娘也知道王爷的性子,妾身一介妇人,便是再多说,只怕也改不了王爷的执拗性子,所以有些事情还需娘娘和皇上多担待。”
“至于恭定公主之事,妾身多谢娘娘告知,只是弘暄已经入宫教养,郡主能不能留在妾身的身边?”
明知此事不可能,但敦亲王福晋仍执拗地开口问了一句,她唯有这一双儿女,如今都送进了宫,让自己如何能放心的下呢。
闻言,皇后并未回答,只是亲自起身扶起了福晋,并开口说道,“日后公主要在寿康宫抚养,倒是也能和世子相互照应,福晋可以多为公主择几个奴婢,也好让公主在宫中过得舒坦些。”
“本宫也会常去寿康宫看望公主的。”
皇后拍了拍敦亲王福晋的手背以示安慰,这件事皇上不会扭转心意,所以早做打算才是最好的选择。
敦亲王福晋出身蒙古,而蒙古的女人和京城的女人是不一样的,蒙古的贵女是可以参政议政的,今日受了这样大的打击,福晋这些年被磋磨的心性也回来了几分。
为了她的一双儿女,她也要振作起来,且这件事还没有下最后的定论,便是她的女儿真的要进宫,真的要和亲蒙古,她也要为她的女儿争取最大的利益。
敦亲王府的身后有蒙古博尔济吉特氏、钮钴禄一族,只要王爷不犯下大错,她的一双儿女只会更加荣耀。
想到这里,敦亲王福晋的眼神都凌厉了几分,从前她不在乎爷们前朝的那些事,毕竟京城这边,是不许女子参政议政的,所以她才会费尽心机抓住敦亲王的心,让敦亲王在小事上对她言听计从。
尽管是异族之人,但也坐稳了敦亲王福晋的位子,但如今她不能再看着自家爷犯蠢了,敦亲王怎么蠢没关系,但不能连累了她的一双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