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统一全球之大唐宣武皇帝 > 第80章 让天下人都知道,常遇春是朕的刀

第80章 让天下人都知道,常遇春是朕的刀

二月十九日,卯时四刻。

李承乾正在批复关于将孔颖达流放岭南的奏疏。

当然,这是明面上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其实,在暗中,他早已命人提前在流放岭南必经之地做了一些布置,不会让人怀疑到他的身上。

这叫杀人不沾血。

孔颖达此人,他不会留着。

即便是死,他也会想方设法将此人钉在耻辱柱上。

以前的一篇《诘师》撼动不了孔家,但诛九族的大逆罪——叛国通敌,足以给孔家的名声致命的打击。

既然孔家以天下士林威胁他,那么,他何不借着天下士林的口淹没孔家呢?

在寇准、杜如晦、魏徵等人共同署名的,由王安石写就的一篇文风犀利的《告天下人疏》中,五姓七望和孔家通敌卖国,证据确凿。

更重要的是,这份《告天下人疏》中,可都是朝廷上官员都署名的。

当然,在这些署名的最上面,署名的是李世民这个名字,其次是他。

对于他的这位父皇李世民,能够时不时地拿出来背背锅也是可以的。

这叫‘废物利用’。

所以,这份《告天下人疏》一经出世,引起的震动是很大的。

毕竟,连当今的皇帝都已经承认了。

当然,最急的还是那些五姓七望,和孔家的人。

《告天下人疏》他已经暗中密令高俅不断地加印,然后派人前往各地分发,他李承乾希望大唐的每一处百姓都能知道五姓七望和孔家的真面目。

天下人既然能把你们五姓七望和孔家高高捧起,那么,朕所能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想到这里,李承乾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然而,才过去没多久,无禄就匆匆赶来。

“陛下,尚书左仆射的家中走水了......如今生死未知......长安百姓自发地呼朋唤友正在灭火。”

刚说完,无禄就低着头,活像是骆驼一般,恨不得将头塞进肚子里。

李承乾的微笑瞬间凝固了。

王安石的家被烧,肯定是那些五姓七望和孔家的人所为。

这一刻,李承乾目露杀气。“传朕的命令,让尉迟敬德带人去灭火......务必不惜一切代价,救出王安石。”

“诺。”无禄躬身应道,随即匆匆离去。

......

尉迟敬德策马狂奔,铁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寒芒。

他身后跟着一队精锐禁军,马蹄声如雷,惊醒了尚在睡梦中的坊市。

“让开!都让开!”尉迟敬德怒吼着,手中马鞭在空中甩出尖锐的爆响。

远处,浓烟滚滚,火舌舔舐着天空。

王宅所在的崇仁坊已乱作一团,百姓们提着水桶,排成长龙从井边延伸到火场。

水泼在烈焰上,发出嗤嗤的声响,转眼便被蒸腾成白雾。

“尉迟将军来了!”有人高喊。

尉迟敬德勒住马缰,战马前蹄高高扬起。

他翻身下马,铁靴重重踏在青石板上。

“情况如何?”他抓住一个满脸烟灰的坊正问道。

“回将军,火是从后院烧起来的,眨眼间就蔓延开了。王大人一家还在里面......”

尉迟敬德脸色一沉,夺过一桶水浇在自己身上,又扯下一块湿布捂住口鼻。“弓箭手占据制高点,发现可疑人格杀勿论!其余人跟我进去救人!”

火场内,热浪扑面。梁柱倒塌的轰鸣声中,尉迟敬德带人破开摇摇欲坠的大门。

浓烟中,他看到几个家仆正拖着一名昏迷的穿着常服的男子往外爬。

“王大人!”尉迟敬德冲上前去,发现正是王安石,额头有血迹,但胸口尚有起伏。

“快!送太医署!”

当禁军抬着王安石冲出火场时,尉迟敬德眼角余光瞥见一道黑影从侧墙翻出。

他毫不犹豫地拔剑掷去,长剑如流星般穿透那人小腿。黑影惨叫一声,跌落在地。

“拿下!”尉迟敬德厉喝。

禁军一拥而上,将那黑衣人按倒在地。

扯下面巾,露出一张陌生的脸,但腰间却挂着一块刻有“崔”字的玉佩。

尉迟敬德冷笑一声:“果然如此。”

他心想:或许,也该是时候做决定了。

五姓七望,或许,也不是不能被击败。

早在刚刚来之前的那一刻,他已经收到消息,三十万突厥败了,败得很惨。

皇宫内,李承乾站在殿前,望着远处尚未消散的烟柱。

无禄又匆匆跑来,跪地禀报:“陛下,王大人已救出,但伤势严重。尉迟将军抓到一个纵火犯,身上有崔家的信物。”

李承乾的手指在袖中攥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他转身时,面上已恢复了平静:“传朕口谕,命大理寺即刻查封崔家在京所有产业。另外,加派禁军保护所有在《告天下人疏》上署名的官员府邸。”

“陛下,这......是否操之过急?”无禄小心翼翼地问。

李承乾眼中寒光一闪:“他们敢烧一座宅子,就敢烧第二座。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火把多,还是朕的刀快。”

他走回案前,展开一张空白诏书,提笔蘸墨:“拟旨,因崔氏涉嫌谋害朝廷命官,即日起逐出五姓七望之列,族中子弟仔细甄别,若有参与此事者或知情者,永不录用。”

笔锋如刀,墨迹似血。

殿外,晨钟响起,惊起一群栖鸟。

李承乾抬头望去,只见那些鸟儿在烟雾弥漫的天空中盘旋,久久找不到落脚之处。

就像此刻的长安城,再无宁日。

......

崇仁坊的焦烟尚未散尽,大理寺的皂隶已如黑潮般涌向崔氏在长安的十七处产业。

尉迟敬德踏着未散的晨雾入宫,铁甲上还沾着昨夜火场的灰烬,腰间那枚染血的崔氏玉佩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李承乾正在批阅奏疏,朱笔忽地一顿。

他抬眼时,甘露殿殿内的烛火似乎都暗了几分。

“陛下。”尉迟敬德单膝跪地,铠甲与青砖相撞发出沉闷的声响,“崔三郎招了,咬定是私怨。”

“私怨?”李承乾轻笑一声,指尖的朱笔在奏疏上洇开一朵血梅。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影,“那朕便成全他这份'私心'——崔三郎凌迟,其父流放安南。”他顿了顿,笔尖悬在‘斩’字上方,“记得让太医跟着,务必让崔三郎活够三千六百刀。”

铜漏滴答三响,无禄捧着朔州军报碎步而入。

李承乾展开染血的塘报,常遇春的字迹力透纸背:“三十万突厥尽殁,轰天雷所至,人马俱碎......”

他的指尖在‘京观’二字上停留片刻,突然将军报掷向尉迟敬德:“抄送天下五姓各家,还有孔家也别忘了,张贴东西二市。”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让天下人都知道,常遇春是朕的刀,而朕......最懂得把刀架在谁的脖子上。”

尉迟敬德闻言,心中一颤。

他已经下定决心,今后一心跟着李承乾。

因为太上皇已经再无可能夺权。

尉迟敬德心想:太上皇,应该没有机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