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芬走后,默默无闻多年的明兰竟然也求到了皇宫。
她倒是没有求什么特权。
只求能离开盛家,让她能跟着儒家去地方上教化百姓,增长知识。
这要求倒是让墨兰对她有些刮目相看。
她没有给出准确的回复,只说考虑一下。
随后便让暗卫去查了明兰的情况。
原来是卫小娘为了让明兰快点嫁出去,竟然瞒着盛老爹撺掇明兰去偷偷与男人约会。
这些年,随着墨兰的崛起,盛家对子女的教育那是抓了又抓。
哪怕是明兰这个被教歪的,也被灌输了很多东西。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每过几个月就要族内考核一波。
就是为了避免她们惹出事来,给墨兰添麻烦。
明兰拒绝不了卫小娘,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求到了林栖阁。
林噙霜便将人带到了皇宫,让墨兰来决定。
次日,圣旨到盛府。
明兰得偿所愿,不日便可跟随儒家下乡。
此一去,没有十年是回不来的。
这也意味着,明兰要么在乡下随便找个人嫁了,要么终生不嫁。
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谁也不会去干涉。
卫小娘被明兰当场气晕。
倒是老太太和大娘子对明兰另眼相看。
没想到这个平日不声不响的六丫头,还有这样的心气,倒是没有给盛家丢脸。
另一边,齐衡与顾廷烨合作带领手下去分发修路任务。
只有路通了,皇权才能下乡。
大臣们以为的修路,是泥泞小路。
最多平坦一些,扩大一些。
殊不知,墨兰想要的是来回十二车道,或是八车道的宽敞水泥路。
且还是从每个城市开始,向着郊区各地修整,将全国的路都修通。
等大臣们发现此修路非彼修路后,纷纷捶胸顿足,哭嚎不止。
更有甚者,再次去盛家门口大骂盛泓。
这样的场景在这几年中,早已屡见不鲜。
一开始还有百姓们前来围观,如今早已没人再来看热闹。
只有盛家始终在承受这份折磨。
有些荣耀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就盛家的这份隐忍就很让人刮目相看了。
当然这份折磨中并不包括林噙霜。
因为她早两年就被墨兰带去了皇宫,偶尔才会盛府。
在宫中帮墨兰带孩子养老两不误,偶尔还能看看赵策英跟梁晗为了墨兰争风吃醋。
林噙霜真心觉得自己好似活在梦里。
这样的日子,哪怕是在梦里,都不敢如此大胆的幻想。
没想到在现实中,竟然都实现了。
墨兰曾问过林噙霜,要不要与盛老爹和离找个小年轻?
林噙霜拒绝了。
当年她为了荣华富贵,做了小妾。
可她心底还是有一份芥蒂与傲气的。
若是和离,岂不是承认了当初她对盛泓只是算计。
既然都骗了那么多年了,那便骗到底吧。
既是骗盛泓,也是骗自己,更是骗天下人。
如今墨兰是女帝,她的亲身母亲哪怕曾为妾室,也不能有那些难听的污名。
反正她如今想回去就回去,不想回去就不回去,就算是盛泓都管不了她,还得看她的眼色。
这样的日子已经足够幸福。
且林噙霜更希望女儿能多娶几个男子。
梁晗就很好,这么多年了一直都等着墨儿,就是赵策英守着底线死活不肯同意。
唉,也不知这两人的争斗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吴大娘子如今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梁晗每次回来就有好消息,这让她如何不欢喜?
她也成了入宫最勤快的命妇之一。
盛家的女儿,梁家的媳妇,这些名头哪里能有皇帝媳妇威风?
只要女帝陛下心中放不下她家六郎,她家六郎下半辈子还愁什么?
时光匆匆,两年时间眨眼便过。
改革的风终究还是将文官集团吹的七零八落。
就连教化万民的书中加入了不少实用型书籍。
儒家想着为了教化之功,忍了。
书籍虽这样写,但不妨碍他们夹带私货不是?
结果路修完了,等他们到了教化的地区,发现书籍竟不是他们儒家的……
啊,这……
儒家一开始有多欢欣鼓舞,真正教化时就有多崩溃。
可惜回不去了……
因为女帝陛下早在他们接命令是就规定了,不兢兢业业干到指标合格,就只能一辈子待在山沟沟里。
当然墨兰也不是一点儒家文化都不让他们教。
只是她所要教导下去的儒家是公羊儒,是大复仇。
在朝堂上,学派之争等同于党派之争,必将伴随着流血和死亡。
奈何墨兰一直都保密了教导内容。
那些被骗下乡教化的儒家子弟们,也不是每个人都铁骨铮铮。
有人宁死不从,自然也有人屈服,用墨兰指定的书去教化。
只要小心不泄露,流血事件就暂时不会发生。
这种全封闭的教学效果显著。
百姓们一传十一传百,会从根子上改变思维模式。
等到了瞒不住的那天,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公羊儒与实用主义的崛起。
再加上儒家教化时,每本书上都会有的爱国主义教育。
未来的下一代,也必将是武德充沛的爱国青少年。
待墨兰终于处理了文臣,远在边关的勋贵和禹州一派已经反应过来。
感情他们合力推翻了老赵家,换上来了傀儡竟是个比老赵家更狠的周扒皮???
不过也有好的一点。
那便是,女帝陛下不重文轻武,反而极其的武德充沛。
说一句穷兵黩武都是轻的。
那杀戮文臣的数量都嗯呢隔壁的上他们战场上杀人数量了。
且还全力支持他们打仗,生怕军队的武器和弹药不够,库库的往战场送。
原本该给辽国的岁币,全部换成了弹药粮草,还有平摊宽敞的水泥路。
再加上抄了那么多官员的家,按死了那么多蛀虫,这才有了如今的一切。
勋贵们想反击,可国内已经稳定,军队又不听他们的。
但凡他们敢煽动士兵,士兵肯定会第一个举报了他们。
无奈之下,勋贵们也收起了小心思,开始一门心思的征战赚军功。
憋屈了那么多年,能痛痛快快的打仗其实勋贵们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特别是大宋的军备实力一直都在节节攀升,打仗不再是一开始的烧钱,随着地盘的增加变成了赚钱。
每每横推过去,谁敢反抗就屠了,抢了,全军分两成,其余的上交。
这么下来,大宋的杖是越打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