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胎穿古代爹疼娘爱!满山良田绿竹 > 第151章 唐知县的收获

第151章 唐知县的收获

看完了脚踏犁,村正又把秧船祭出来,就在旁边二狗子家的水田里划。

还是宋长河亲自演示。

“往常插秧,老佝着腰,春种完了,腰要疼好几天。”村正扶着老腰道,“现在有了这秧船,腰也不犯疼了,速度也快了!”

这个看一眼就懂,唐知县就没有下田亲自试了。

高里正他们也没有。

但唐知县发现宋长河试秧船的这田,田埂比别的田要高,水也比别的田要深。

仔细一看,这田里好像还有鱼游来游去。

“这块田,怎么跟别的田不一样?”唐知县问。

村长又有话说了。

“这是我们村种田的新法子,稻田养鱼!”

吧啦啦,吧啦吧啦。

唬得会种田的跟不会种田的,会养鱼的跟不会养鱼的,都一愣一愣的。

宣扬完了之后,村长一收刚才的得意洋洋,腼腆地道:“其实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成不成,还不知道呢……”

酸得高里正哟——

这老狐狸,他居然跟知县大人撒娇!他撒娇!

不要老脸!

唐知县就觉得,他今天来宋家台的这一趟,真是太值得了!

原本他还发愁怎么跟陛下说宋家台修路的事呢。

但这事再怎么锦上添花,也只能得到褒奖,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如今有了脚踏犁跟秧船这两样东西,哎呀呀,今天这喜讯传早了!

就该等到现在一起报上去,给宋家台跟宋长河挣个大的!

至于稻田养鱼,这个一时见不到成效,暂且缓一缓。反正距离夏收也不算很远了,到时候再来一趟。

要是真的可行,再来讨论该怎么弄。

然后,一行人又回到宋长河家,去丈量宅基。

梅氏跟伍老娘人都是麻的。

这屋子刚建好没几天,明珠还没住进去呢,就要拆了?

为什么呀?

哦,皇帝要给他们建新屋啊?

还是青砖大瓦的?

那就拆吧!

至于房屋要多大,一家人都不贪心,觉得一进就足够了。

“知县大人,要是砖瓦有多,能不能给我师父也修一间啊?”宋明珠抱着唐知县的腿道,“我师父他们现在还住棚屋呢!”

唐知县就想到了上回在宋家台后山上见到的那两人。

回去后他也想过,但始终没想起来对方到底像他认识的谁。后来事情多,就忘了这事了。

今天既然来了,那也是要问一问的。

“山上那两人,如今怎样了?”唐知县问村正。

“挺好的!”村正便细细地交代,“我每月初一过去给他们送米、送点菜,还有油盐,长河还帮他们整了屋子,村里人有时候送点柴……”

唐知县听得也很仔细,还不住点头。

“有劳宋村正了!”唐知县礼了一下。

只听那些安排,就知道村正确实用心了。

“不敢不敢!”村正连忙还礼,“举手之劳而已!就算没有我,长河他们父女俩也不会不管的!”

唐知县又夸奖了宋家台的人一番,然后问“陛下赐下的牌坊,宋村正有什么要求?”

大夏朝东南西北的习俗都有不同,牌坊的样式自然也有差别。

唐知县存了点私心,想给宋家台搞个好看一点的。

大不了他再补一点钱就是。

“按照县里的牌坊样子就行!”村正乐呵呵地道。

既然是给宋家台的牌坊,那自然是要建在村口的。

一来可以对过往的行人车马起到提示作用,二来也可以抬高点宋家台的风水。

且喜县里工事房的人干多了这种事,自己就会看吉位。

“俗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你们宋家台水在前,山在后,正好缺个大门。”工事房的人点点他划出来的位置,“牌坊建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那就听您的!”村正爽快表态。

工事房的人记下路宽,很快计算出建造牌坊需要多少砖石,给宋长河家建宅子需要多少砖石。

然后,唐知县又让他们去后山跑了一趟,估算出给王郎君他们改造房屋需要多少砖石。

大致就有了数目。

至于更具体的,得等回到县里之后再做讨论。

“知县大人,到时候这些砖石,是从县里运过来吗?”高里正问。

“目前是这么想的。”唐知县就道,“高里正有什么建议吗?”

“从县里运砖石过来,未免也太远了。”高里正微微躬身,回答道,“我们镇上,其实是有砖窑的。出的青砖,那也是很好的。知县大人不如考虑从我们镇上运青砖过来,倒比从县里运过来要便利得多!”

这就是想唐知县跟他们镇上买青砖的意思。

高里正如今也算是看透了宋村正这人,但凡有好处的事,他都舍得下脸来开口求人。

比起踏踏实实的好处,一点脸皮算得了什么?

所以,高里正现在也学宋村正,舍下一张脸,给他们镇上拉回生意!

“那更好!”唐知县也很高兴。

不然工事房的人在县里跟宋庆台两头跑,也是很累人的。

正好今天留守县衙的是县丞,跟过来的是主薄,唐知县便让高里正去跟主薄谈。

村正一听到“主薄”二字,立马就想起了二狗子爹跟宋榴立户的事儿。

“知县大人,还有一事要麻烦您……”村正就把打算明天去县里给这两人办立户的事说了。

正好,县主薄管的就是户籍。

唐知县就看向主薄,用眼神示意他痛快一点。

“你们可真是……赶巧啊!”主薄也很乐,“既然知县大人发话,那我就替你们一起办了,省得你们明天再跑一趟!

但户籍文书就得等县里下次再来人的时候,一起带过来。”

二狗子爹跟宋榴自然没有意见。

“多谢大人!”

谈完了正事,约定了动工的时间,唐知县他们就准备回去了。

“知县大人,你们还没吃饭呐!”村正连忙喊。

唐知县笑笑,和蔼地道:“留给孩子们吃吧。”

村正带着村里人一路追到村口,企图挽留唐知县吃顿饭,都没能成功。

还是梅氏机灵,包了一摞烙好的饼递给女儿。

宋明珠熟练地抱住唐知县的腿,把饼子塞到唐知县手里,道:“知县大人,这是我娘烙的饼,宋家台一绝呢!”

“这也是你们宋家台的特色?”唐知县笑着问。

“对!”宋明珠笑眯眯地回答,“跟我们宋家台的饭盒、荷塘三宝、草帽、自来水一样,都是我们宋家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