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胎穿古代爹疼娘爱!满山良田绿竹 > 第264章 狂风不惊宋家台

第264章 狂风不惊宋家台

聪明人都看出来了,皇帝这次是要借着彻查隐户、诡名户一事,剜去身上的脓疮,精官简政。

此事说来轻巧,做来事大。

动作太大的话,朝中免不了会发生震荡。

要是动作太小,又起不到该有的作用。

但皇帝也不急。

过去那么多年他都过来了,这会儿他等不得?

于是,皇帝一边裁撤官吏,又一边提拔官员。一边惩处蠹虫,又一边奖赏优秀官吏。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痛苦的。皇帝跟臣子双方是互相试探的,不停博弈的。

每当皇帝觉得孤舟难行时,就把关于宋家台的各种日志拿出来看。

“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

皇帝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心里想:要是全大夏的村子都像宋家台这样,自发的奋发图强,他何愁大夏不强呢?

大夏强了,那四夷还敢随意侵扰他们吗?

唐知县那人,当初随折子送了一袋米,说是宋家台养鱼的稻田出的新米。

医署跟御膳房都验过了,没毒。

于是,皇帝累了的时候,便让人熬上一碗新米粥。闻一闻,竟然跟有天晚上他闻到的香气一样!

果然!

那天晚上他真的闻到了千里之外宋家台的饭香!

这一定是神迹!

老天爷在保佑大夏!

于是,皇帝又有了继续跟臣子们斗智斗勇的动力。

这是朝廷方面的情况。

地方这边,朝廷的动作反馈下来,地方也开始彻查隐户、诡名户。

跟朝廷一样,地方也先给了缓冲时间。

自愿上报的隐户,由地方官府登籍造册,发放田地。

……当然了,好田肯定是没有的,但下等田以及荒田还是有的。

然后由官府发放一定的农具跟种子,以备耕种。

对于主动上报的大户,只要补足过往税赋及徭役,重新造册,也既往不咎。

但当缓冲时间过去,地方官府也开始真刀真枪的干起活儿来。

尤其是江南东路跟两浙路,两路共一百二十七县,清逃户竟然扩出了四十多万户,平均每县扩出三千多户。

假设一个县有三百个村,那就相当于一个村子增加了十多户。

这个数字委实令朝野震惊,也令皇帝震怒。

皇帝直接派兵镇压了当地豪强。

你们不是很团结吗?

那就团结着一起去地下见你们的祖宗吧!

血水浸入土地,将土地染成黑色。

不久,大雪盖下来。

贫民们窝在草屋里,守着自己新分的土地,在心里盘算着明年该种点什么才好。

“今年的雪真大啊!”

“是啊!”

“但望明年是个丰收年……”

血有什么可怕的?

人穷到极致,就是鬼神也避而远之。

唯有一条烂命,在这人世间反复打滚,直到磋磨成灰。

查了隐户跟诡名户之后,地方官府又开始响应朝廷的要求,开始精官简政。

原则上大县保留,一些中小县则考虑合并。

然后,对于官员过多的县,则减少县级官员编制。

对于官员过少的县,则选拔一些优秀的官吏补充上来。

如此尽量健全县级官府。

这样,朝廷喊办事的时候,地方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响应。

按理说,这么大的事,宋家台也应该有所反应才是。

但事实上,宋家台人对此浑然不知。

……毕竟也没有人专门来跟他们说。

朝廷的风要刮到这个小村子,也需要些时日。

因此,宋家台人都沉浸在修学堂的事情里。

每天一起来,就想着今天能修多高的墙。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明天最好不要下雨。

镇上,高里正十分支持宋家台的修学堂大业,出了个泥瓦匠过来帮忙。

村正十分高兴,请人吃了一顿稻花鱼。

有泥瓦匠指点,学堂的墙码得很顺畅。

县里,唐知县借给梁师傅师徒俩送米粮之便,私人送了两车木料。

正好拿来做窗子。

当然了,这活儿是梁师傅师徒俩揽过去了。

“哎呀,多谢梁师傅!多谢郑师傅!”

村正乐呵呵的,转头就交代老妻:“梁师傅他们今年看着是要在我们村过冬的,你给看着点,别亏待了他们!”

“放心,我晓得!”老婶儿应。

另一边,梅氏又收了好些鹅毛鸭毛,洗净晒干。

这回晒毛的时候,老婶儿实在没忍住,上门来问:“三娘,你要鸭毛鹅毛做什么呢?”

“我这不是嫌芦花不暖和吗?”梅氏就道,“那天我看到这鹅毛鸭毛,心里想,这不跟芦花差不多吗?

那鸭子大鹅都不怕冷,不就是靠这身毛吗?

所以我就试了一下,把鸭毛鹅毛塞到衣裳里面!

结果婶子,您猜怎么样?”

老婶儿关切地问:“怎么样?”

梅氏就把去年做的一件褡护拿出来,给老婶儿看。

老婶儿摸了摸,道:“好轻的嘞!”

轻飘飘的,跟芦花没什么区别。

“婶子,您穿上身,就知道了!”

老婶儿便依言穿上。

结果才过了一小会儿,前胸后背明显就热起来了。

“哎呀!”老婶儿惊呼道,“这东西好啊!热烘烘的!”

“婶子,你想弄的话,我教你。”梅氏笑着道。

她想过了,用这法子做冬天的衣裳,好是好。但到底周围能收到的鸭毛跟鹅毛太少了,她一个人一双手,一个冬天都做不了几件,卖不了几个钱。

不如索性教给老婶儿她们,是自家人用还是拿出去挣钱,大家各凭本事。

“哎呀三娘……”老婶儿比谁都明白这里面的好处,眼眶里当即泛起泪花,“都怪我,不要老脸!让你漏了这挣钱的法子……”

“婶子,别这么说!”梅氏宽慰道,“我一人挣钱,能挣多少呢?

还不如让村里人都跟着受点益呢!”

就当捐了个办法,帮村里人度过难熬的冬天吧!

“三娘,你们一家子,都是……善人呐!”

老婶儿在梅氏这里学了搓绒的法子,回去就把三个媳妇喊过来,带着她们去收鸭毛鹅毛。

她也没有吃独食,喊上了二狗子、二壮跟二毛几个的娘,还有宋榴。把事情粗略说了,问她们要不要一起。

这么好的事,这几个哪里有不同意的?

“哎呀婶子,我们什么时候去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