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英红跟小五果然又来了。
不仅给梅氏带了红纸,还给梁师傅他们拉了一马车油盐米粮、肉菜、年货之类的,甚至还有锅盆碗筷。
……跟小俩口成亲置家业似的。
“梁师傅郑师傅,这是我家郎君的一番心意,望二位能在这里过个好年!”小五喜气洋洋地道。
梁师傅师徒俩望着这些东西,又回头望望身后的屋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末了,还要打赏小五跟英红跑腿费。
“您二位也辛苦了!”梁师傅塞过去两个小荷包,“拿去喝茶吧!”
“不不不!”小五跟英红都拒不敢受,“这是我们份内之事,算不上辛苦!”
看两人脸上,都笑盈盈的,没有丝毫怨气。
送走二人,梁师傅对徒弟道:“唐家,日后怕是能……位列三公。”
他们二人自来宋家台起,唐知县的所作所为就一直看在眼中。
老爹简在帝心,儿子简在民心,下人也十分懂分寸。
这样的家世,公若不成,那还有谁?
腊月二十七这天,镇上来了人,还赶着牛车。
“老乡,请问你们村学堂怎么走?”过了牌坊,李掌柜问在田边溜达的村人。
巧了,这人是二毛爹,正带着儿子在帮村里人看怎么挖养鱼的田。
“您二位是……”二毛爹仔细看了看两人,发现没见过。
“我们是从镇上来的,我姓李。”李郎君拱拱手,道,“之前跟宋村正说好,年前来送书案!”
托脚下这条好路的福,入腊月以来,他们两家铺子的生意都出乎意料地好。
……听高里正说,以前有的村子离自己镇上远,赶集都愿意去隔壁镇。
但自从镇上的路修好之后,各村就都不愿意再去别的镇上赶集了,再远的都愿意来自己镇上。
可见一条好路的影响有多大。
另外,听说这条路,最初就是宋家台修起来的……
“哦,可是李掌柜跟汪掌柜?”二毛爹顿时就想起来了。
村正那天去镇上买砖,回来后就说了,说暂时不用自己打书案,有人送他们!
村里人就问是谁。
“是汪郎君跟李郎君的侄子,在镇上开了铺子,什么都有得卖!”村正就道,“以后你们再去镇上,别去错铺子了!”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村里人都笑哈哈地说懂。
李掌柜见宋家台村人知道自己,还挺惊讶的。
“正是!”
“哎,贵客呐!您二位稍微等等!”二毛爹立马让儿子去喊村正跟宋长河。
村正跟宋长河得到消息,马上赶过来,热情地把人迎进来。
“李掌柜、汪掌柜,您们来了!”
“宋村正、宋师傅!”
几人见礼。
宋明珠也跟过来,但是却不大好叫人了。
……她管汪郎君李郎君叫汪伯伯李伯伯,汪掌柜跟李掌柜虽然是汪郎君李郎君的侄儿,年纪却比宋长河还大,再叫“伯伯”就乱辈分了。
但是叫哥哥吧,确实又有点叫不出口。
殊不知,两位掌柜也为难死了。
哎,都怪他们那不靠谱的叔伯!
这书案,跟书凳是一套,两位掌柜一共打了十套。刷了黑漆,显得特别稳重。
“哎呀,这书案打得漂亮!”村正赞叹道。
一看就是用心了的。
村正让人往学堂里一摆,那股气势就出来了。
“贵村这学堂,委实修得大气!”李掌柜发自内心地赞叹道。
他们原先想着宋家台一个小村子,能修两三间学堂,有两三个学童就不错了。
没想到来了一看,发现宋家台学堂大得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虽然没有雕梁画栋,门口也光秃秃的,但论规模,就是他们县里的学堂也比不上。
两位掌柜略微商量了一下,由李掌柜道:“宋村正,原先不知你们村学堂这么大,现在看来书案是少了。
我们再打一些,等正月后再送过来。”
“哎呀,那怎么好意思?”村正嘴巴都快咧到后脑勺去了,“那我们就……多谢二位掌柜了!”
人家都送了这么大的礼,自然是要安排吃饭的。
“去我家吃吧!”宋长河就道。
“那就叨扰了!”汪掌柜跟李掌柜也没有推辞。
等到了宋长河家一看,人家妻子挺着个大肚子,正身怀六甲呢!
两位掌柜登时就不敢了。
“不敢劳烦宋师傅,我们回去镇上就好了!”
“那怎么行?”村正就道,“去我家一样的!”
“不不不!我们铺子里还有事儿……”李郎君推辞。
村正看得明白。
两位掌柜哪里是有事儿?
分明是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就一顿饭的功夫,能耽误多大的事儿?”
村正直接上手,拽着人往自己家走。
“我家老婆子茶饭手艺虽然没有明珠她娘好,但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李郎君还在挣扎:“那也太麻烦您家了……”
“说什么麻烦不麻烦的!”村正在拉拢人上很有自己的一套,“两位掌柜尽管把我们这儿当成另一个家……”
走的时候,两位掌柜手上也各自提了一串稻花鱼。
村正送出去老远。
“望二位掌柜,年年有鱼——”
腊月二十八,梅氏把面发,蒸了两锅包子。
自家吃了一些,给王师父梁师傅他们送了一些。
剩下的等凉透了收起来,备着不想做饭的时候吃。
然后,梅氏又用红纸剪了窗花,用米汤糊了,给家里每个窗子都贴上。
“娘,我也要剪窗花!”宋明珠嚷嚷。
梅氏便给了女儿红纸并剪子。
“你小心些!”
“好的,娘!”
宋明珠的剪法跟她娘不同。
她娘是跟绣衣裳的花样一样,先将红纸对折,然后在上面描花,再剪下来。
是真正的剪花。
宋明珠不是。
她是在纸上把她想要的图案画下来,然后剪成一个个,再排在一起。
是剪画。
伍老娘探头瞄了一眼,发现孙女剪的是他们一家子围在桌边吃饭的情景。
腿边还围绕着大黄大乖跟小花。
热热闹闹的,看着就叫人喜欢。
“爹,我想贴堂屋门上!”宋明珠喊。
梅氏看了一眼,道:“那门上是贴门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