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胎穿古代爹疼娘爱!满山良田绿竹 > 第274章 夫子来了!

第274章 夫子来了!

官府要查什么事、怎么查,那都是官府的事。

对于宋家台,最初的疾风过去之后,村里就恢复了平静,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

土地不会因为浸过血,就不再生长。

同理,百姓们也不会因为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不再生活。

人类社会数千年来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唐知县那边,他都忙成了陀螺,居然还记得宋家台学堂的事。

他直接在县衙内部发布招募公告,让手下的官吏举荐。

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书吏举荐了自己那位不大会说话的朋友。

唐知县收到三个名字,便把人请过来,面聊。

“知县大人,不知村中学堂束脩如何?有无节礼?”

才聊了几句话,其中一人就问。

虽然唐知县答应过宋村正,夫子的束脩由他出,但他也不是狗大户。

于是,唐知县便比照县里小学堂夫子的束脩,降一个等级报了个数。

“那可不行!”对方直摇头,“某正在准备秋闱,花销甚大!恕某无法接受!”

唐知县也没有强求,客客气气地把人送出去。

可把举荐的那名官吏气了个仰倒。

“人家就一村小,知县大人已经比照镇小的束脩出了,你还想怎样?”

“你不懂!”那人就道,“我一旦自降身价,想再回来,就难了!”

“对,我不懂!是我多事了!”

这名官吏连话都不想跟友人说了,抽了手,气哼哼地回了家。

“今天这是……怎么了?”他老娘见了,就问,“是事情没干好,挨知县大人骂了?”

这名官吏就把事情说了。

他老娘直接就开骂了。

“早跟你说这人眼高手低的,叫你不要掺和!

你非说是朋友,能帮就帮一把!

现在好了,丢脸都丢到知县大人那儿去了!

你回头把自己的饭碗送他,他还嫌弃抬不上身价呢!”

另一个对束脩倒是没有意见。

“村里有几位孩童?”这位老秀才端庄地问。

“原来是有两位,但这回其他村的孩童也会过去上学,大约是有几位吧。”唐知县道。

末了又想到宋明珠,便补了一句:“或许还有女童。”

“岂有此理!”老秀才登时就怒了,“女子怎能入学?胡闹!”

在屏风后面旁听的陈娘子直接让人把老秀才叉了出去。

“不必你们叉!”老秀才还挺倔强的,“老夫自己走!”

“你既然这么有节气,就不该让你娘子在大冬天的沿街叫卖豆腐!”陈娘子站在台阶上,冷冷地道,“女子供养你,你却瞧不起女子,不知感恩!空读一场书!”

直把举荐的那名官吏闹了个大没脸,直接把人拖走了。

“是你自己求我举荐的!”

“结果你干了什么?”

“看不起女子?”

“那你倒是有能耐养家糊口啊!”

回去之后,这名官吏也挨了自己婆娘一通骂。

“这种不知好歹的人,早就叫你不要管了!

非要管!

你有这闲工夫,怎么不去给自己儿子谋个好差事?”

最后饭也不得吃。

于是,举荐的三个人最后只剩了书吏那个不会说话的朋友。

这人一听宋家台,就道:“某向往已久。”

唐知县就觉得,哎,这人说话挺动听的呀!

陈娘子在屏风后面一看,发现是熟人。

就愉快地定了下来。

于是,正月二十五这天,唐知县让小五下来传话,说替宋家台请到了一位年轻秀才。

人已经考核过了,没有问题,只等二月到了就可以来宋家台当夫子。

“那束脩……”村正必须再确认一遍。

“我家郎君出!”小五就道。

“哎呀,多谢知县大人!”

把村正欢喜得晕头转向的。

“宋村正,我家郎君还说了,宋家台离县里还是太远,夫子平素得住在宋家台。还请宋村正为夫子安顿一个住处!”小五又道。

“那是当然的!”村正一口答应下来。

别说只是安排一个住处,就是让夫子住在村正家,也行的!

但到底安排到哪儿,也是需要细想的。

因为农事官他们去年虽然走了,但走之前放过话,说今年要来宋家台育种,所以他们原先住的那屋还得继续留着。

至于其他屋子吧,破的破,又拿不出手。

“长河啊,你说去年你家那屋,不拆,就在旁边重新起一座,该多好啊!”村正懊悔极了。

……村里又不是没地,怎么当时就想不到呢?

但再后悔也没用,只能先把人安排到书吏那屋。再把村里人发动起来,去修补旁边一座还算比较好的空屋。

这样的话,就算县里再来人,村里也有屋住。

如此一来,宋家台人又忙成了狗。

“这开年还没多久呢,就忙成这样……”有个嘴碎的嘀咕。

搁别的村子,怕还在趴窝呢!

“少废话,赶紧把土提上来!”旁边的人催促道。

这人也就嘴上嘀咕一下,手上也是不敢慢的,不然回头自有村里人削他。

很快就到正月底,李掌柜跟汪掌柜又来了。

这次两人送了二十套书案,足够每个教室都摆上几套了。

“哎呀!哎呀!”

好事一件接一件,村正欢喜得不行,对着两位年轻掌柜千恩万谢。

等人走了,村正冷静下来,想了想自修学堂以来所得到的帮助,觉得很有必要刻个碑,把这些人跟事记下来。

“应该的!”老婶儿也很赞同。

村正便把大孙子喊过来,让大孙子给他充当书记官。

由村正口述,把修学堂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然后便是功德簿。

谁谁谁出了多少钱。

谁谁谁出了多少力。

谁谁谁捐助了什么……

等等,记录得清清楚楚。

只等学堂的事情全部上岸了,就去请石匠来刻在学堂外面的墙上。

到了二月初一这天,夫子来的日子,村正一大早就让自家老幺去村口守着。

宋明珠今天不用上课,也跟着在家里等候音讯。

过了不知道多久,宋明珠听到外头有人高呼:“夫子来了——”

她麻溜地跟着她爹出去迎接。

到村道上一看,哎,那位夫子……怎么有点眼熟呢?

宋明珠仰着脑袋想啊想,来人就笑吟吟地望着她。

“哎,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