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郎君!”宋明珠喊出来人的身份,惊喜坏了。
“徐郎君!”宋长河也十分高兴,“原来我们村的夫子是您啦!”
村里人一看,十分惊讶。
诶,夫子跟宋长河他们认识?
“徐夫子!”宋明珠自来熟地拉起徐郎君的手,给后者充当向导,“我带您去看我们村的学堂!”
见宋家台的人这么热情,小五便放心地去帮徐郎君放行囊。
“徐郎君,我先去住所那边!”小五道。
村正赶紧让儿子一起去帮忙:“老幺,你一起过去帮忙安置徐夫子!”
有了宋明珠,村正好多活儿都省了。
“徐夫子,您看,这就是我们村的学堂!”
宋明珠把人带到学堂跟前,挨个点位介绍。
“这是操场,我跟村正爷爷说好了,所有学童每天都要在这里跑两圈步,强健体魄!
这个是戏台,年前我们村唱大戏,周围的村子都来了,好多人呢!
这边就是学堂正门了……”
徐郎君已经从知县大人那里得知了宋家台修学堂的缘由,此刻抬起头,认真地看向牌匾。
“明珠学堂!好名字!”徐郎君笑着夸奖道,“好字!”
“这是知县大人题的字!”村正终于插进来一句话。
“知县大人是状元郎出身,学识那是一等一的好!”徐郎君道。
小五飞快地放了行囊,轻装回来,刚好听到这话,脸上十分骄傲。
那可不是?
他们郎君呐,不仅学识好,家世好,做官也好!
“徐夫子,我们进去看吧!”
宋明珠牵着徐郎君进了学堂,转了一圈。徐郎君发现宋家台的学堂修得十分宽敞,比县学还好。
教室采光充足,空气对流,让人耳目清新。
甚至,连茅厕都是村里最好的。
“陈设简陋,还望徐夫子不要介意……”村正看徐夫子进了教室脸上一滞,以为徐夫子心有不满,连忙小心翼翼地道。
“哪里,如此正好!”徐郎君敛了敛被春日阳光晃花的神,回头安抚村正,“学子的任务,在于读书、识字、明理,而非在于攀比。”
若有青云志,头顶一叶芦苇可以读书,头顶一片草棚也可以读书。
“况且你们这学堂,已经胜过全县多数小学堂了!”
没有雕梁画栋又如何?
诗书千载,其中自有繁复天地。
没有高朋满座又如何?
子书千年,其中自有诸子百家。
没有花团锦簇又如何?
集书千载,其中自有繁花如锦。
没有飞檐斗拱又如何?
史书千年,难道还不够跳出这一角天空?
“不愧是徐夫子!”村正真诚地夸赞道。
句式虽然简单,但诚意满满。
如此,徐夫子跟宋家台愉快地达成了双向奔赴。
接下来便是学童们跟徐夫子的奔赴。
村正让人喊来自己的大孙子跟二狗子哥,屏散其他村人,由徐夫子当场对两人进行考校。
徐夫子先问两人读了几年书,读过哪些书。
两人一一答了。
徐夫子便出题。
宋明珠也在旁边听着。
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贴近当代科考,之前那都是模模糊糊擦个边边。
但听着听着,宋明珠就悄悄抹起了汗。
徐夫子出的题,怎么形容呢?
举个例子!
假如你说你读《孟子》,好嘞,徐夫子随意一抽,抽到《告子》下篇第十五节。
【恭喜您,寒窗苦读三载,获得科考资格。
请听第一题!
请背诵一遍全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为现代教育的接受者,熟悉这段话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只可惜,宋明珠早忘了。
第一关就怕死!
【因您是第一次参加科考,朝廷特赐您一张复活卡。】
好的,复活卡用上,进入下一题!
宋明珠以为的考题——
“生于()而死于()。”
难一点的话,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劳其(),饿其()……”
或者再难一点,就这样——
“故()将降()于是()也,必先()其(),()其(),()其()……”
但实际上,考题是这样的——
【请先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含义。
并以此为题,写一篇八百字文章,论述下层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字迹工整,论点清晰。】
宋明珠:“……”
怕死!
【因您长得乖巧可爱,朝廷再赐您一张复活卡。】
再次使用复活卡,进入下一题!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请以此为题,写一篇三千字文章,论述人才的造就、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国家兴亡之间的因果关系。
字迹工整,论点新颖。】
宋明珠:“……”
……怕死!
【算上复活的机会,您已经三次怕死。
对不起,请您继续寒窗苦读,三年后再来!】
但凡科举是个系统,都少不得要鄙视宋明珠几句。
宋明珠:“……”
要不怎么说科举难呢?
但这越发坚定了宋明珠想让全村孩子都上学的想法。
徐夫子考校完,对两个孩子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又夸奖了几句,便让他俩回去了。
接下来,便是村正、宋明珠跟徐夫子讨论收学生的具体事宜,小五旁听。
“徐夫子,知县大人有跟您说过我们村学堂的情况吧?”村正道,“我们村的学堂,不仅会接纳自己村的孩子,还会接纳别村的孩子来上学……”
“知县大人有说。”徐夫子道。
贫寒之家读书不易,宋家台能有这样的觉悟,让徐夫子感到非常钦佩。
“那……”村正瞧着徐夫子的脸色,又道,“不知道知县大人有没有跟您说,到时候还会有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