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书的意思,是让皇帝尽早做准备。
皇帝听懂了。
可是,做准备要钱啊!
你让他上哪儿找那么多钱去?
他这两年不是这里赈灾就是那里赈灾,还要安兵。朝臣们见到他,张嘴就要钱。
天知道他多想搞钱啊!
“今年宫中的寿辰都简办,应该能凑出一些钱来。”皇帝沉默了半晌,对唐尚书道,“你那里再想办法,从别处凑一些钱出来。
然后按照村的数量,下发到十五路州府。
务必确保在今年秋天之前,让每个村都有一架脚踏犁。你以为如何?”
当下抵抗严寒最好的办法,就是筑屋积粮,存够粮草,才能增加活命的机会。
唐尚书也知道这事儿必须做,但是,真的很难啊!
“今年民间的田赋减少一成。”皇帝见唐尚书不语,思量片刻,又道。
但不能再减了。
再减的话,国库就支撑不住了。
“还是不够啊,陛下!”唐尚书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如实回答皇帝。
皇帝气得想摔东西,刚拿起一个碗,唐尚书就喊:“陛下,那可是钱啊!摔不得呀!”
皇帝的手停在半空中,摔也不是,不摔也不是。
最后咬了咬牙,轻轻放回桌案上。
“罢了,今年的岁贡,你先拿去用吧!”皇帝发狠地说道。
想他爹虽然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但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这代价就是跟北部辽国签定盟约,认北辽为兄弟,每年赐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于每年春季送过去。
而这两年,大夏由于各处天灾频发,北辽见有机可乘,就想趁火打劫,提出涨价钱。
朝中有大臣主张求和,建议皇帝同意涨价钱。毕竟涨的这点价钱加起来还不及兵费的百分之一。
但皇帝愣是按着没同意。
然后,使臣让皇帝一通哭穷,给忽悠走了。
涨是不可能涨的,一文钱都不可能涨!
而且,今年还得主动派人过去哭穷,表示自己没钱!
那么,派谁过去好呢?
愚蠢的不行!没有节气的不行!太机灵的……也不行!
皇帝想啊,想啊,不知不觉夜就深了。
“陛下,我朝自太祖与北辽结盟以来,北辽一直信守承诺,不曾大举侵犯我朝。”唐尚书就道,“臣知道陛下的抱负,也知道陛下励精图治!
但我朝这两年来内政正在慢慢革新,还不是足够稳当。
因此,臣以为现在还不是跟北辽翻脸的时候。
况且我朝居于北辽的南方,我朝寒冷都这般严重的话,北辽只会比我们更厉害。
到时候北辽那边遭遇雪灾,少不得要向我朝求助。
陛下不如把赐币拖一拖,拖到今年年底北辽来求助的时候,再给他们……”
那么冷的天气,拿了绢帛有什么用?
北辽缺的首要物资,就是粮食啊!
但是他们约定好的赐币里头可没有粮食。
那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大夏皇帝再站出来,表示出于两国之间的兄弟情义,大夏愿意挤出一些粮食来支援北辽。
但这些粮食不可能白送,得花钱来买。
至于那会儿的价钱,肯定就不是平时的价钱了。
如此,大夏给出去的钱,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回流一些。
“另外,北辽盐便宜,陛下打算这么干的时候,别忘了先取消食盐专卖。”
皇帝听到这话,眼神跟箭一样射向唐尚书。
本朝的盐由官府垄断,生产和售卖渠道全都掌握在官府手里,不允许民间插手。
这样官府就能获得高额的课税。
高到什么程度呢?
本朝前年税赋总收入为三千五百五十九万余贯,其中两税收入两千三百万余贯,约占总税收的六成半。
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五,才是工商税。
而工商税里头,盐税独占两成半。
直白点说,就每年给北辽的赐币,还不到盐税收入的三十分之一。
所以,朝中大部分官员,其实都是希望皇帝继续保和,用一点点微末的银子买个和平安宁。
然后再通过跟百姓收取各种税赋,嘴上说着要填充国库,实际上则中饱他们的私囊。
眼下唐尚书提议动盐税,这跟砍掉自己的一条大腿没有区别。
面对皇帝的死亡凝视,唐尚书没有躲。
“陛下,众所周知,北辽境内盐池储盐丰富,辽盐价格低廉,远销境外。”
盐跟铁都属于官方违禁交易物品,这个“远销境外”指的,其实是边贸走私。
没办法,两国盐价差价太大了,私盐贩子只要冒着生命危险走私一趟,就能全家温饱不愁。
再走一趟,就能大富大贵。
私自贩盐,在本朝抓到了,轻则罚款下大牢,重则抄家砍头。
但是,再严苛的律法,也总有漏网之鱼。
在如此重大的利益诱惑之下,燕蓟之地的私盐贩子,就跟扑火的飞蛾一样,前仆后继地走上这条路。
你可以骂他们贪图小利,也可以骂他们不爱国。
但,是谁把他们逼上这条路的呢?
归根结底还是朝廷。
“不然的话,要是北辽那边跟我们买了粮食,转头就在边境倾销辽盐,您说老百姓会不会抢着去买呢?”
虽然说大夏的盐比北辽的盐品质好,但是大夏的贵啊!
贵上一文两文也就算了,你那是贵上好几倍啊!
“好不容易从北辽那儿挣点钱,到时候又给北辽还回去,就白忙活了……”
唐尚书以为,与其屡禁不止,还不如索性放开一些。
假设同样的价钱,百姓可以买到大夏自己的盐,而且还是好盐,又有谁还愿意去费那要命的事儿,去买北辽的盐呢?
皇帝一听就知道这事有多难了。
“你这是想朕给人骂死啊!”皇帝就道。
“那哪儿能呢?”唐尚书嘿嘿笑了两声,又道,“不过啊陛下,说真的,这事儿宜早不宜迟。
毕竟,北辽的律法比我朝的简单,税赋徭役也比我朝的少,百姓生活轻松。
时间长了,燕蓟之地的百姓难免会被北辽同化。
到时候,就算陛下有收复北地的雄心壮志,但北地却未必愿意南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