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宋明珠是个孩子,小孩儿们也不想走了,纷纷围上去,七嘴八舌地发问。
“宋明珠是谁?”
“巧工宋,你们知道吧?去年朝廷在各坊推行的自来水,就是巧工宋发明出来的!”书肆伙计就道。
去年的自来水,京城的百姓们也大受其益。
大家伙儿茶余饭后也打听了一下,得知是个绰号叫巧工宋的人,向皇帝进献的主意。
一听是巧工宋,原本觉得那些为什么很无聊的人也不想走了,也从四面八方围过来。
“去年年底,巧工宋又向陛下进献了脚踏犁,是一种可以通过双脚踩踏,来耕田的新农具!”书肆的伙计们得了交代,说法都是统一了的,“今年啦,陛下会在全国推行脚踏犁!
我们京城两县的百姓最有福气,能最先用到!”
听书肆伙计这么一说,大人们就纷纷议论起来。
“脚踏犁?”
“用脚踏的?”
“不用耕牛?”
“那能行吗?”
小孩子们没有那么多耐心听什么巧工宋跟脚踏犁,就急吼吼地催书肆伙计:“你倒是说宋明珠是谁呀!”
“宋明珠呀,就是巧工宋的女儿,今年六岁!她十分聪明,在自己家乡开设了学堂,让村里的男童女童都可以去上学!”书肆的伙计笑眯眯地道,“她呀,刚被陛下封为明珠乡君呢!”
这下子,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震惊了。
“啊?”
京城的百姓可不是地方那些无知的百姓。
他们成天在各位大官的府邸门口和皇城脚下打转,政治敏锐度比地方百姓要高很多。
一下子就捕捉到了这里面的关键信息。
“你刚说,这位明珠乡君,才六岁?”
“她在他们村开设了学堂,男童女童都可以去上学?”
“是同时开设了男学堂跟女学堂吗?”
小孩子们才不管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就追着书肆伙计问:“哇,那位明珠乡君,跟我们一样大啊?”
书肆伙计看着这一溜小脑袋,笑得脸都麻了:“应该是的……”
想他们书肆,一年到头都没有这么热闹过,委实有点招架不过来。
“那你手上这几本书,都是明珠乡君写的吗?”孩子们又问。
“这三本册子里面,前面两本,记载的是宋明珠跟他们村子的趣事趣闻。
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自来水,是怎么架设的,都记录在里头,非常有意思!”
书肆的伙计也没有隐瞒,就如实给大家介绍。
“只有后面这封信,是宋明珠亲笔写给陛下的!”
围观的人就更震惊了。
什么,给陛下写信?
陛下还收到了?
还拿出来给他们看?
这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能看的吗?
几个来挑书的读书人,原本嫌弃围观的路人吵,想走的。听到这话,脚步就顿住了。
小孩子们不懂这事儿的难度,就问书肆伙计:“那我们也能给陛下写信吗?”
这个问题,书肆伙计可不敢回答。
“只要各位小郎君小娘子们认真读书,学会各种文章,就可以写书!”书肆伙计就道,“能写书了的话,写信自然也不难吧?”
书肆伙计偷换了概念,但孩子们根本没发现。
“那你手上这几本……册子,要多少钱?”
书肆伙计兴奋地一拍大腿,哎呀,终于有人问到价钱了!
“这三本册子,单独买信,是三文钱一册。另外两本册子,单独买的话,是十文钱一册。”书肆伙计就道,“但要是买那两册日志,就送一封信!”
这三本册子,书局得了朝廷的交代,用的是最普通的纸,为的就是让百姓们都买得起。
毕竟,动辄几贯钱的大部头买不起,但几只炸麻雀的钱,一般的人家还是出得起的。
一听钱不多,小孩儿们就开始嚷嚷。
“爹,你不是让我多读书吗?我要!”
旁边的小孩看到了,生怕好东西被别人买走,忙去摇晃自己的娘:“娘,我也要!”
大人们虽然出得起这个钱,但嘴上还是要再还一还价的。
“这价钱,能再便宜点吗?”
“那可不能了!”书肆伙计就道,“这个册子,是朝廷补贴了的,才会卖得这么便宜!
不然的话,没有哪个书局愿意做这种赔钱买卖的!”
这三本册子的成本钱,已经全部由朝廷补贴了,书肆卖的都算他们挣的。
因此,书肆伙计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便更加卖力地吆喝起来。
“二十文钱而已,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
就算图个乐呵,也是值当的!
再说了,这可是陛下亲封的第一位民间乡君!难道大家就不想知道为什么吗?”
让书肆伙计这么一激,那些带着孩子们的爹娘没抗住孩子跟书肆伙计的双重夹击,就掏钱买了。
……这些愿意掏钱买的,多数还是属于自己或者家中有人能认几个字的。
那些斗大的字一个都不认识的,多数还是在旁边看热闹。
小孩儿忍不住,册子刚到手就要打开看。
一看就震惊住了。
“哇——”
时下流行的话本子,里面也有插图,但插图跟文字都比较规整。
从来没有哪本书,像宋明珠的信这样,主打一个软萌可爱。
尤其是宋明珠那个胖乎乎的卡通自画像,特别招人喜欢。
于是乎,宋明珠很自然地就把孩子们的好感拉住了。
那些大孩子,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宋明珠的信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新鲜感。
哎哟,这位明珠乡君说话好大胆,好奔放哦!
好羞涩的!
但同时,他们又忍不住想继续往下看。
而那些刚启蒙不久的孩子们字还认不全,但并不妨碍他们认识胖乎乎的宋明珠,以及两大一小。
“哎,这里有只狗呢!”
“旁边还有一只!”
“还有只猫!”
“这么多啊!”
“好像叫……大黄、大乖跟小花!”
“谁是大黄呀?”
“好像是……右边那只?”
“不是,是左边那只!”
那些没有买册子的小孩儿跟买了册子的小孩儿凑在一起,在信上寻找着他们认识的字,然后玩起了看图说话的游戏。
“哎,你猜这幅画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