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胎穿古代爹疼娘爱!满山良田绿竹 > 第389章 开小吃摊子的新思路

第389章 开小吃摊子的新思路

最终,在宋明珠的助力之下,李郎君跟老婶儿买下了炸菜丸子跟一锅煮的做法。

价钱自然比不起月饼的方子。

但两个加起来,也抵上了一张梅姑豆腐方子的价钱。

而且,李郎君也爽快,直接给的银锭子。

老婶儿捧着两锭银子,有点不大敢相信眼前所见。

想她家收草帽,一顶也就赚个一两文。两千顶草帽,数铜钱数得手指上的皮都破了。

她那个小铺子,走的也是积少成多的路线,平常也就几文钱的生意。

她活到这把年纪,平生还是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

“老嫂子,这方子你卖给了我,就不可以再卖给别人了!”李郎君怕老婶儿不清楚规矩,叮嘱道。

“李郎君尽管放心,我做不出那样的事!”老婶儿麻利地表态,“我保证,这两样小吃以后就只出现在我们宋家台!宋家台之外的地方,那都是李郎君您的!”

她都已经挣到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钱,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送走三人,老婶儿捧着银子回到自己屋里,正面看完反面看,左边看完右边看。

“哎呀老头子,你看这银子,真好看!”老婶儿喜滋滋地道。

“听到了!”村正就道,“你这话都说了十遍了!”

“这是我挣的!”老婶儿强调。

“知道了!”

“当初我搞的时候,你们还嫌我折腾!现在看到了吧,能卖钱啦!”

“看到啦!”村正不耐烦地道。

哎呀这老婆子,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以后叫他在家里咋做人呀?

突然,村正想到一事,对老妻道:“老婆子,你这两个方子,说到底,还是明珠告诉你的吧?”

老婶儿感觉到丈夫想说什么,便道:“是啊,明珠说,我做。”

“那是不是得给明珠分一点?”村正就道。

人家不说,老妻就挣不到这钱。

又或者宋明珠告诉她娘,老妻也挣不到这钱。

于情于理,老妻都应该有所表示。

老婶儿略微想了一下,也同意自家老头子的提议。

“行,该分就分。”老婶儿道,“那老头子,你觉得给多少合适?”

她觉得吧,给出去一成,就顶了天了。

“长河那边,给明珠的分成是三成。”村正就道,“明珠她娘也是。”

“啊,这么多?”老婶儿十分惊讶。

“不然呢?你以为明珠哪里来的钱修学堂?”

村正原先也不知道宋明珠有钱,还是宋明明珠给村里修了学堂之后,有天村正跟宋明珠遛村,宋明珠自己跟村正说她跟她爹娘有分成。

“前年有一回明珠丢了的事儿,你还记得吗?”村正又问老妻。

“记得!”老婶儿就道,“当时出动了半个村子去找明珠,我们家的人都在里头,怎么会不记得?”

“那天呢,其实就是长河两口子不同意给明珠分成,气得明珠自己离家出走,才搞出来的事儿!”

老婶儿惊住了:“哎呀……”

顿时就觉得手里的银子很不好拿。

“明珠肯不肯要,那是明珠的事。但我们要是不给,那就是我们的错。”

村正也知道把到手的银子拿出去很难,也知道老妻不是拎不清的人,但该说清楚的话他还是要跟老妻点清楚。

“毕竟,那可是明珠啊!”

老婶儿想了想,也道:“是啊,那可是明珠啊!”

明珠的主意大着呢,见着知县大人都敢抱腿,还敢给皇帝写信。这哪是一般的孩子敢做的?

眼下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趁着她还干得动,明珠也喜欢她,先抱紧了宋明珠的小大腿!

于是,老婶儿也不磨叽,就道:“三成就三成,今晚我就送去!”

到时候她要抱着宋明珠使劲儿夸,再跟宋明珠说,以后再有什么好吃的想法,要是她娘不得空,就尽管来找胡婆婆她!

村正:“……”

刚开始还舍不得呢,这会儿,啧!

“行了,以后再有这种事儿,你自己看着办吧!”村正定音。

李郎君那边,他揣着两张方子,跟最佳损友走在回去宋长河家的路上,前头是走一步蹦三下,追着蝴蝶到处跑的宋明珠。

“明珠啊,你能把那个……摆小摊子的想法,再跟伯伯说一遍吗?”李郎君问的是先前在村正家没说完的话。

他有那么一点点摸到了宋明珠的想法,但他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跟领会。

“哦,那个啊!”宋明珠在路边拔了一把狗尾巴草,跑回李郎君旁边,一边玩一边说道,“李伯伯,我觉得,开食肆、饭馆、酒楼,就好比建房子,花的钱多,投入也更大,建好了就不敢轻易放弃。

但是呢,小吃摊子就不一样了!”

宋明珠拿起一根狗尾巴草,递给李郎君,嘴上继续往下说。

“小吃摊子就跟这路边的狗尾巴草一样,占地不大,投入也很少,开一间饭馆的钱不知道可以设多少个小吃摊子。”

“可是,小吃摊子也要投入人手,而且利润微薄呀!”李郎君提出自己的困惑。

假设他派出伙计去摆摊卖炸丸子,八个或者十个为一份,一天卖个百来份,也不过几百文,人还累坏了。

但要是把这人放在铺子里,几桌客人就挣到了。

岂不是更好?

把本可以集中在一起的资源分散出去,才是李郎君最不理解的地方。

“李伯伯,您说的没错,小吃摊子挣的钱是不多。”宋明珠又递了一根狗尾巴草给汪郎君,“但是,那只是一个摊子。

要是您手里不止一个这样的小摊子,也不止五个十个,而是成百上千个,甚至上万个呢?”

李郎君被宋明珠的大话惊住了。

“一个小吃摊子,怎么开上成千上万家?”

他上哪儿去雇那么多伙计来?

又需要开遍多少地方才能凑齐这么多摊子?

宋明珠就笑了。

想后世的沙县小吃,从最初的四根竹竿一块布、两个煤炉子伴一只扁肉锅起家,到后来的全国连锁超过几万家,又何尝不是一个街边摊的逆袭呢?

“李伯伯,也不是说这一万个小摊子都要由您自己来开,您完全可以卖方子给别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