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实践,李郎君发现,炸菜丸子的生意要比山海一锅煮的生意好一点。
不是山海一锅煮不好吃,而是炸菜丸子可以拿在手上,一边走一边吃,十分方便。
有时候遇到热闹,还能一边看热闹一边吃,很是上头。
哦对了,这小纸盒跟竹签,还是宋明珠得封乡君之后,汪郎君李郎君去给宋明珠道贺的时候,宋明珠出的主意。
别看这两样东西小,但也是几门生意。
比方说纸盒吧,用的其实就是糕饼铺子打包糕饼的那种纸,李郎君直接跟纸坊定的样式,上面印了“李家老号”的字样。
然后,又雇了个妇人专门来折纸盒。
如此,既促进了纸坊的生意,又创造了一个工作岗位。
再说小竹签儿。
这东西因为细小,运来运去不划算,李郎君也是直接在澧阳县里找了个篾匠,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的。
“那个,师傅,您做成这么长、这么细……”
这活儿难度不大,主要是细致。于是,篾匠经过尝试,摸索出了最快捷的方法,把它教给了自己的大孙子。
你看,又创造出了一个工作岗位。
然后,又因为那个菜丸子是一个个挖出来再去炸的,李家的厨娘生生给练成了挖丸子的高手。
手用多大力,勺子从怎样的角度下去,就刚好可以挖一个不大不小的丸子出来。
如此挖一盆菜丸子,大小只差分毫。
十分令人叹服。
又因为炸菜丸子供不应求,厨娘一个人忙不过来,李郎君索性又招了两名妇人,让厨娘教会她们,专门让她们来做菜丸子。
如此,又创造了两个工作岗位。
这还只是人工方面。
至于原材料方面,李郎君还小小地拉动了一把澧阳县里的菜篮子。
这还只是试水。
李郎君跟汪郎君受到鼓舞,立马安排人手回去他们本县摆起了小摊子。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效应,就不细说了。
宋家台,妇人们做鱼丸消耗掉了自己村里的鱼,又跟隔壁几个村买鱼,连带着周围几个村子的鱼都有了处理。
唯一的麻烦是做鱼丸只要鱼身上的肉,鱼头、鱼尾、鱼骨都不要。一时间,村里这些边角鱼料猫都吃腻了。
但总不可能白白扔掉吧?
于是,梅氏又在宋明珠的瞎比划——哦不是,是抽象指点之下,开发出了陶瓮鱼头、酸菜鱼骨、香煎鱼排鱼尾、酸菜鱼杂等新菜。
然后连同之前的鱼头豆腐汤、鱼头菌菇汤、酸甜鱼骨等,一起教给了李郎君跟村里人。
李郎君又把这些菜宣扬出去。
由于鱼头鱼骨鱼尾卖得十分便宜,但吃起来营养也没有差别。于是,各村给宋家台送完鱼之后,又把鱼头这些买些回去。
几文钱就煮一大锅,能吃一大家子人。
宋家台自己村的也买。
村里人还挺会宽慰自己的。
“吃什么不是吃?”
“难道鱼头鱼尾就不是鱼了?”
“你看明珠为什么那么聪明?就是因为她喜欢吃鱼!”
宋明珠:“……”
这种小锅她可以背一背,你们开心就好。
梅氏那边,刚开始她估不准鱼丸的量,镇上跟县里一喊,她就加量。
但头一天加量,第二天县里就来话说让这一天少做一点,因为头一天有剩。
梅氏经过几天观察,把量定了下来。
这个量比每天正常能卖的略微少一点点,这样既能保证当天的鱼丸可以全部卖掉,又能给人一种“鱼丸很好卖,去晚了就没有了”的错觉。
而且梅氏自己也不用因为要加量,又慌慌张张地去买鱼跟喊人来做。
这样一来,两边都慢慢都形成了自己的规律。
宋家台这边,村里的妇人们现在每天清早起来,先去梅氏那边上工,打完鱼丸之后再回去编草帽。
当然了,有些婆娘嫌弃鱼腥味,不想干这活儿,梅氏也不强求。
那些愿意干的,梅氏也不全收,还要各方面考量一下。
一看这人品行如何,喜欢偷奸耍滑的她可不要。
二看这人学不学得会,不好好干活倒添麻烦的她也不要。
三看这人本身收拾打扮利不利索、干不干净,毕竟她做的是吃食,把人吃坏了那可是大麻烦。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考量,梅氏这边定下了五名各方面都合格的妇人,专门来跟她做鱼丸。
妇人们那边忙得热闹,男人们这边也没有闲着。
村正组织村里的男人们在学堂后面修了两排竹子做的工棚,学宋长河一样,把家跟事情分开,正式成立宋家台工作坊,简称村工坊。
于是,男人们每天早上在家里吃过了早饭,就来村工坊这边上工。
村正对男人们的要求不高,有手有脚,愿意干的都可以来,不会可以教。
但是,跟草帽一样,老规矩:教了之后允许一两个做不好,多的话就自己掏钱来赔。
于是,这样也淘汰了一批委实粗手粗脚的人。
甚至有个男人,差一点就把脚踏切车给搞坏了。
“你呀,跟你爹一样,笨手笨脚的,一点儿活儿都干不好!”这人回去挨了他老娘一通骂,“以后啊,你就跟你爹就在家里好好看着田里!
外头的事儿都交给我跟你媳妇!
要是这点田你们还种不好,那你们爷俩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于是,这户人家很荣幸地成为了村里第一个男主内、女主外的典范。
村里难免有人笑话他们。
村正知道了,就道:“女娲娘娘当初造人分男女,是为了让你们搭配起来干活儿不累,不是让你们来争论谁主内谁主外的!
他们爷俩种田种得好,为什么不能守着家里专门种田?
她们婆媳俩把外头的事情操持得更好,为什么不能抛头露面,去干外面的活儿?
再说了,谁主内谁主外,为的难道不都是这个家?”
宋明珠过来视察,听到了,“啪啪”鼓掌。
“五爷爷说得好,五爷爷说得对!只要能把家里的日子过好,谁主内谁主外都无所谓!”
村正正好有事要找宋明珠,回头道:“明珠啊,你别走,我找你有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