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学院实施的是四年制,只招收从十四岁到十六岁的年轻人。
之前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从那各地的那些村学、镇学毕业上来的。
不过在后来,仅仅凭着本地的娃,已经不足以填满学校,随着常二郎成为了松江府的话事人。
常二郎也顺势开始扩张学校,直接变成了松江府综合技术学院,学习的内容更加的细致,分类也更加的精准。
偏巧,朱棣在殷商大陆那边,一切都是草创,不论是哪一方面的人才都很缺乏。
来到这里招揽毕业生,的确属于是专业对口,只不过朱棣这么干,相信有许许多多的工厂、商社的头头脑脑都会很不开心。
毕竟每年的毕业生,都会被招揽干净,现如今又蹦出了来燕王这位大胃口的家伙。
再加上常二郎又拿走了三分之一的学子,常二郎觉得,今年那些工矿企业、商社等的头头脑脑,哪怕是当面不敢哔哔,人后肯定会拍桌子骂娘。
不过这也怪不得常某人,毕竟国家为重,自己要为国家做的乃是大事,解决那近千年来一直都是异族养蛊之地的辽东之患。
而燕王朱棣要做的则是要让华夏文明的旗帜,在那殷商大陆的上空高高飘扬。
不论是哪一边,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所以不管他们怎么哔哔,那也得服从大局,顺应时代潮流才是。
由于常二朗在回松江府之前,就已经修书来这边打了招呼。
所以那些学子们,一个两个也都跟打了鸡血般十分的兴奋,甚至有些人都恨不得飞扑向那南京城,好抢占先机。
成为常二郎麾下的爪牙或者是鹰犬。
毕竟大家的小日子,都是自打常二郎入主上海县以来,才变得蒸蒸日上。
他们这些昔日里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孩子,原本怕是一辈子,也都只能跟父母一般,在农田里边讨食。
可是随着常二郎的到来,让所有的家庭的生活变得富足起来,并且让他们这些过去的娱乐只能在田地里玩泥巴的穷苦孩子走进了课堂。
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开始知晓何为中原,何为华夏,何为科学技术,何为知识。
不但让他们成为了有知识的年轻人,更让他们明白了年轻人就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而不仅仅只是修身齐家,更要明白,一身所学要学以致用,方不负此身。
至于那些学习不行,脑子笨的学子,好歹也都能够完成村学的六年扫盲。
能够识字,能够看得懂朝廷的公文,能够读得懂农书,更不必担心名字不会写,家书不会写。
总而言之,整个松江府,常二郎的最大拥戴群体,正是那些升斗小民,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
。。。
而随着常二郎与那燕王朱棣进入了学院之后,常二郎与那燕王朱棣轮番上台发言。
讲述着各自的远大目标,以及所需要的学生才俊。
直接就让整个学院的毕业生们都沸腾了起来,原本常二郎只接收三分之一的学子。
这让所有人都心怀忐忑,毕竟大家都更愿意抱常二郎的大腿,而不是去工厂里边打螺丝。
可是现在,又多了一位燕王殿下,虽然燕王殿下是要去那殷商大陆开疆拓土。
而且燕王殿下说得天花乱坠,去了就至少是从九品的小吏,成绩卓越者,直接可以成为正九品。
再有就是,干满三年,考核优秀者,甚至可以连升两级,直接从从九品变成从八品,正九品的自然就成为正八品。
而且朱棣还保证,干的年限越长,他们的俸禄就越优厚,各种待遇也都会得到增长。
甚至于,等他们达到从八品之后,甚至还可以获得赐田至少百亩,获得赐宅一幢。
不过,燕王朱棣也给出一个限制,那就是,殷商大陆的所有田地一律属于官田,不许任何人私下买卖,私下买卖者,皆以倒卖国家财产的重罪处刑,并且还会罚没财产。
这样的规章制度,虽然让人们有些不太理解,可是年轻人,都还属于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热血青年,对于这一点,反倒并不在意。
毕竟虽然那些田都属于是官田,他们耕作之后,只需要向朝廷上缴一成的收成,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私人收益。
虽然官田不允许买卖,但是却可以继承,也就是说你死之后你的子子孙孙可以继续耕作。
常二郎看到朱棣在那里大放豪言,也看到了下面那些学子们面红耳赤,激动的议论纷纷。
心里边却古井不波,话又说回来,所有的田地都是官田这一招,还是他常二郎向老朱给出的建议。
当然,常二郎这并不是针对朱棣,而是为了让大明能够真正地掌控住那远在万里汪洋之外的殷商大陆所献的良策。
常二郎在南京的时候,就跟那朱标还有老朱,详细地剖析了私田有害论。
为什么私田有害论,就是因为田地一直为私人所有,那么人性的贪婪,必然会遵循财富集中的趋势。
大量的田地,就会像历朝历代一般,朝着极少数人集中,到了那个时候,大量的百姓卖掉了田地,那么就会成为社会的动乱因素。
而如果所有的官田都严禁买卖,那么,就从根本上,限制住了土地贸易的产生。
使得田地,不再成为那些士绅豪族凝聚民众对抗官府的底气所在。
哪怕是出了灾害之后,老百姓们,只要官府能够及时地求灾,让老百姓们有口吃的。
那么他们仍旧可以在原有的土地上耕作,而不必去卖田卖地,之后卖儿卖女。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朝廷与官府的救济功能,必须要跟上。
对于这一点,老朱倒是很有信心,不过常二郎也觉得,随着铁路以及水泥官道在大明疆域上的飞速扩张。
未来大明的救灾工作,将会比现如今要便捷无数倍,只要救灾及时,物价维稳工作做得够好,那么大明的老百姓,不至于再出现历史上那一幕幕的凄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