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比赛结束,场子已经热了起来。
顾嘉月看了一眼旁边的沙漏,预定的比赛时间已经到了。
看着已经等在哪里的学子们,顾嘉月推了推一旁的张初筵和顾宇河。“好了,时间到了,你们先上去吧。”
顾宇河和张初筵是这次比赛的小主持人。
他们之前有上台讲课的经验,内心还算镇定。
张初筵紧了紧手上的稿子。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走吧!”
二人从后台走了上去。
站在原本排练好的位置,顾宇河拿起顾嘉月制作的简易喇叭。“各位乡亲、各位夫子。今日求是学堂高朋满座,实乃盛事一桩。小子在此拜谢诸位诸位不辞辛劳,齐聚于此,共襄这学术之盛宴。”
张初筵接着说道:“古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辩论,恰是这“明辨”之径。今日台上诸子,皆为城中才俊,身负童生功名,学富五车。他们将围绕[辩题]各抒己见,展开唇枪舌剑之战。”
“且看他们如何以学识为剑,以口才为刃。在这辩场上,为真理而辩;为学问而争。且听他们妙语连珠,开启这智慧交锋之华章!”
张初筵说的慷慨激昂,话音刚落就引得台上的众人哗啦哗啦的鼓掌。
张水根红光满面,捅了捅旁边的男子,“看到没?那是我儿子。”
旁边的男子扯出一个敷衍的微笑,随后转身就看到自家的儿子坐在旁边,手中还抓着一把瓜子卡卡卡的磕着。
这模样一看就来气,男子毫不留情的朝着孩子的脑袋就是一巴掌。“吃吃吃,除了吃你还会啥?看看人家狗蛋。”
都是一个村子的,差别怎么这样大呢?吃的都一样啊。
张水根有些不高兴。“我家狗蛋有大名,叫张初筵。”
男人哼了一声,不说话。
张水根也不再跟他言语,专心盯着台上看。
“在比赛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介绍今日的评委。他们分别是京都华清书院的江山长、梧桐书院的闵山长、杜夫子、求是学堂的顾山长、霍夫子、施夫子及桃花村村民代表顾黄平顾村长、李氏族老李思远、王氏族老王大富”
顾宇河每说一人,台上就会响起一阵掌声。
包房内,当提到江陆离时,万氏双眼都亮了。她连忙伸长脖子往外看去。“瑶儿,你看那位公子,长得可真还看。”
“听说还是华清书院的山长呢。那可是大乾第一学府。若是你能与其结亲,那你兄长就可进华清书院就读。”
宋瑶脸色十分难看。“娘,在你心里我到底算个什么?是女儿还是帮助我哥哥的工具?”
万氏没有想到女儿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
包房里的官司外面可不知道。
评委介绍完了,接下来比赛终于可以开始了。
顾宇河。“现在,辩论赛正式开始,第一个辩题是‘文才与武略哪个更能安邦定国?’正方是文才更能安邦定国,反方是武略更能安邦定国。”
张初筵。“现在有请我们的参赛队伍入场!”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十个男子从后方走了出来,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一衣服,分别坐在两边。
顾宇河。“选手已经就位,不过我想有许多人都还不认识他们吧?那我们先让选手们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说着,他就将手中的喇叭递给左手边的正方选手。
苏逸尘拿着喇叭,整个手心都是汗。
他很害怕,此时无比的庆幸因为路途遥远,家里亲人不能到现场观看,不然到时候他表现不好,还不得被父亲打死。
旁边的人扯了他的衣服,他才回过神来。
紧了紧手中的喇叭,站起身来。“文能提笔安天下,辩可开口定是非。正方一辩苏逸尘。”
“正方二辩秦墨”
“正方三辩江怀瑾”
“正方四辩赵鹤归”
“正方五辩陈敬之”
众人:“向各位评委观众问好。”
说完鞠躬。
这边话音刚落,反方的一辩也站起身来。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反方一辩尹思齐”
“反方二辩林羽霄”
“反方三辩陆景澜”
“反方四辩萧锦程”
“反方五辩李修竹”
齐声:“向大家问好!”
台下响起雷动的掌声。
闵山长抚摸着山羊胡,十分满意的点头。
“不错不错,精气神十分的好。”
顾嘉月也跟着笑,一副夸得就是自己的表情。“闵山长可别光看,自我介绍也要打分的哦。”
每个评委手中都有一张表格,将整个比赛每个流程都细分下来,每个流程满分是多少,扣分标准是什么都有写明,这样就方便大家打分,不会出现分数相差很大的情况。
当然,最后一栏什么都没有,属于自由分,完全看评委的喜好。
回到比赛台上。
自我介绍完毕后,比赛开始。
顾宇河:“现在由正方一辩开篇立论,每方限时半刻钟。”
他的话音刚落,在一旁负责计时的花朝就敲响了铜锣。
作为正方一辩,苏逸尘率先站了起来。“今日,吾等齐聚于此,共议“文才与武略,孰更能安邦定国”之论题。我方坚定认为,文才更能安邦定国。”
事到如今,他反而冷静了下来。之前他不是没有与人辩论过,只是没有这么正式罢了。
这几日的准备全在脑海里,一张嘴,所有的东西自然而然的就说了说来。
“文才者,乃智慧之结晶;学识之积淀;道德之彰显也。纵观古今,文才于安邦定国之功绩,昭然若揭。”
“其一,文才可兴教化,正人心。《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文才推行教化,可使百姓明礼义、知廉耻、守规矩。当民众皆受仁德之熏陶,心怀善念,社会自会和谐有序,此乃安邦之根基”
“其二,文才善治国理政,明法度。贤明之君,必赖文臣以辅之。文臣凭借其深厚之文才,制定合理之律法,规划治国之方略武略虽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却无法妥善处理国家日常政务,难以构建长治久安之局面。”
“其三,文才可通外交,化干戈为玉帛。国与国相交,非独恃武力。善用文才,以智慧之言语、巧妙之策略,可化解纷争,维护和平若仅凭武略,动辄兵戎相见,战争频仍,百姓生灵涂炭,国家亦难以繁荣昌盛。”
“综上所述,文才于兴教化、治国理政、通外交等方面,皆对安邦定国起着至关重要之作用。故我方坚信,文才更能安邦定国,此乃毋庸置疑之真理。愿吾等共鉴之,以文才之力,促国家之繁荣昌盛,保天下之太平。”
苏逸尘话音刚落,花朝旁边点的香正好燃尽。
时间掐得刚刚好。
“好,说得好。”
台上的观众众多,有村里人,他们听得似懂非懂,但从苏逸尘的语气和肢体,还有前面那些学子边听边点头,边讨论。就觉得苏逸尘说得特别好。
听到有人叫好,他们也跟着鼓掌。
花朝连忙点燃了另外一根香,尹思齐连忙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