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一个插曲

皇帝想封宋明珠为乡君的事儿,要是给宋明珠知道了,非得大赞一声“陛下大气”!

可惜她身处遥远的宋家台,刚刚才得见已经生了好多天的弟弟宋二郎。

……因为怕风,宋二郎在产房里养足了十天,才让伍老娘拿出来晒屁股。

晒好了才给宋明珠看。

宋明珠看着这小小一只、有点皱巴,不知道是发黑还是发红还是发黄的小毛头,震惊了。

“这是……弟弟吗?怎么……这么难看啊!”

宋二郎才来到人间十来天,却已经是乖精了,听懂了姐姐话里的嫌弃,嘴巴一扁,就嚎起来。

宋明珠:“……”

这家伙声音还挺大的!

宋明珠凑到伍老娘耳边,很小声地道:“婆婆,弟弟才是猴子变的吧?你看他耳朵这么尖!”

“你们姐弟两个,恐怕都是猴子变的!”伍老娘就道。

这一天里的大的吵完小的闹,轮流上演,头都麻了。

宋明珠叉着腰,得意极了:“婆婆,这就是幸福啊!”

可不是?

最上面皇帝脑子清明、胸中有宏图大略,本地父母官仁政爱民、体贴百姓,村里人团结上进,他们一家子又勤劳和睦,可不是幸福?

----------

皇宫中,内侍把饭菜一一呈上来。

皇帝一看,就有点不大高兴了。

他就交代了三个菜,怎么上来十几个?

唐尚书知道下人难做的道理,便劝和道:“陛下,您是一国之君!您吃饱了、吃好了,身体健康、精神充沛,才有力气去为百姓着想啊!”

皇帝不是不知道这个理,也不是不知道宫里的做事风格。他就是想到了那个捧着碗,问他明年还能不能吃上饭的孩子。

他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帝王,他也曾微服出宫,到坊间看百姓们的生活。

他知道一斗米多少钱,也知道一斤肉多少钱。

当然也知道他这里少一个菜,外头就能多上数十个孩子吃上一碗饭。

皇帝沉默了良久,招来内侍,道:“传朕旨意,明日起,后宫各宫份例及一应吃穿用度,皆减半。”

唐尚书没有吭声。

但是他知道,朝廷接下来也该过紧日子了。

“陛下,先吃饭吧,再不吃的话饭菜要凉了。”唐尚书劝道。

皇帝这才端起碗,先尝了一口用宋家台的稻香米煮的饭。

论口感,不能说它细腻。

但是它新鲜、香、甘甜,一口下去,确实叫人口中生津,感觉什么菜不要都能吃光一碗饭的样子。

然后,皇帝又尝了一口宋家台的腊稻花鱼。

这鱼切块之后跟腊肉一起炖,鱼吸饱了肉的油脂,肉又沾染了鱼的鲜香,二者相辅相成,滋味十分浓厚。

而且御膳房周到,给上了个小锅子,底下的火微微炖着,肉香四溢,勾人得很。

接着,皇帝尝了一口梅姑豆腐。

“嗯,这豆腐不错,下饭!”皇帝指着豆腐,惊喜地对唐尚书道,“你尝尝!”

唐尚书尝了一口,也觉得不错。

“确实,这酱有滋味!这样两勺豆腐,就可以配掉一碗饭!”

然后,皇帝又试了香油拌海带丝。

海带这东西,沿海进贡过。御膳房参照当地的做法,用猪肉一起炖煮,但满后宫都不喜欢吃。

倒是眼前这道香油拌海带丝,入口鲜香清爽,别具一番风味。

“均一说这海带,常吃可以治疗大脖子病,宋家台就有位老妇人吃了半年,被治好了。”皇帝又道,“均一还是用心了的。”

“为陛下分忧是他分内之事。”唐尚书就道。

他儿子如今写的家书都托在奏折里,皇帝要是不说,他这个亲爹都不知道儿子写了啥!

“不过呢,均一这孩子,话多的毛病还是没改。”皇帝又嫌弃地道。

献菜谱就献菜谱,非要在里面提一句什么,“宋明珠的母亲梅氏,擅烹饪,做咸酸梅,用来与鲜活的稻花鱼同煮,味道之鲜美,臣之书童可以一天吃两顿”。

就欺负皇帝吃不到是吧?

这熊孩子!

唐尚书:“……”

感觉像给皇帝养了个儿子!

“司农寺那边,已经联合工部赶了一批脚踏犁出来,这两天就可以发到京城两县各村。”皇帝又道。

关于脚踏犁这事儿,还有个插曲。

当时,皇帝是中秋后收到脚踏犁的制作图,第一时间就召集了户部、工部、司农寺三部门来商议这事儿。

司农寺自然是欢喜的。

工部出了几个能工巧匠,用几天时间做了一架出来。

司农寺拉到田里试了一下,就更欢喜了。

“既然唐知县在澧阳县推行了,臣以为,我们也可以先在京城两县里推行。”司农寺少卿道。

司农寺卿一直空缺,而他已经年逾五旬。

眼看着上升无望,突然来了件这么好的事儿,高兴得差点没把唐尚书供起来。

“要是确实有利于春耕,就在全国推行。”司农寺少卿搓着手,望着唐尚书殷殷地道。

但是唐尚书半点都不高兴不起来。

原因很简单,户部要出钱。

一架脚踏材料费多少、工钱多少,初步计划造多少架,后续可能要造多少架,钱从哪儿来,都是唐尚书要考虑的事情。

假设一架脚踏犁连人带工要三两银子,京城两县合计起来大约四百个村。

一个村一架脚踏犁你得给吧?

那就需要一千二百两银子。

这还只是京城脚下的两个县。

而京城所属府路下辖十七个县,合计两千五百个村。

那就需要七千五百两银子。

而全国共有十五条府路,共计一千一百三十五个县!

唐尚书只是光想一想这个数字,就觉得头痛。

司农寺少卿以为唐尚书不想给钱,就急了,拽着唐尚书的衣袖道:“唐尚书,这建议可是您儿子提出来的!您怎么能不管呢?”

“而且,因为要修陵寝,工部这边人手也不够。”工部尚书还放冷箭。

气得唐尚书差点撂挑子。

这跟是不是他儿子有什么关系?

关键是国库空虚啊!

而且,他户部跟司农寺吵架,你工部插什么嘴?

皇帝见三个老大不小的臣子都快打起来了,忙从中劝和。

“要不,朕的陵寝那边先缓一缓,从那边挪点钱跟人手过来,先把脚踏犁给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