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这种两个车轱辘在前头的,适合较为平坦的路面。”汪郎君介绍道。
宋长河那边把脚踏三轮车拉出来之后,他们就试过了,发现前两轮的三轮车在宋家台大道跟官道上适应良好。
但是去到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就很容易翻车。
“旁边这种两个车轱辘在后面的,石板路、沙土路、土路,基本上都能跑。”
沈郎君就懂了,后两轮的应用面更广一些。
“明珠说,不是还有个脚踏铲雪车吗?”沈郎君又问。
“哦,铲雪车只有冬季才有用,就没急着做。”汪郎君道,“沈兄你要是想看的话,得去宋家台。”
沈郎君想了想,道:“那我明天就去宋家台。”
“行,正好我有事也要去一趟宋家台,就明天我陪你去吧。”汪郎君爽快地应承下来。
沈郎君其实很想自己单独去,但是又想到这边都是汪郎君的地盘,还是决定客随主便好了。
于是,第二天,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奔向宋家台。
直到走在宋家台大道上,沈郎君才明白前几天县丞那句话的含义——宋家台大道跟别的路不一样,特别好认,而且还真是一条路走到底。
“这条路……”沈郎君咋舌,“修起来费了不少力气吧?”
他走了几千里路,也只在几个府城、县城里头见过石板路,还从未在哪个城池之外见到过这样高规格的道路。
他觉得这一定是唐知县花了很大力气才修起来的。
“也没有,都是自发的。”汪郎君就道,“刚开始是宋家台修了他们自己村的村道。
然后他们镇上见了,觉得自己好歹是个镇,也不能比村里差,然后就把那条路接到了镇上。
再然后,县里知道了,觉得他们到底是个县,不能被这帮人比下去,于是又把路接到了县里……”
沈郎君沉默了一会儿,道:“汪兄,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这个宋家台,是不是也太勤奋了?”
“可不是?”汪郎君这几年可谓感同身受,“一年到头,就没有一天能歇下来的!”
也就是他们不知道“卷王”这个词儿,不然一定刻个匾,送给宋家台。
经过镇上的时候,汪郎君让人知会了高里正一声。
高里正得知有客从远方来,亲自出来迎接。
“沈郎君,你这么远都来了,也不急这么一会儿!”高里正拉住沈郎君不放松,“且喝碗茶,吃点东西,歇会儿再走!”
沈郎君:“……”
他们这一路下来,已经沿路喝饱了茶水、吃饱了各种蒸包蒸饼小食,肚子委实装不下啦!
高里正到底是没有放过沈郎君他们,硬是塞了两只荷叶鸡。
“这荷叶鸡呀,宋家台也有!但宋家台是跟我们镇上学的,还是我们正宗!”
意思是以后想吃荷叶鸡,就来他们镇上!
沈郎君:“多谢高里正!”
于是,沈郎君就揣着两只荷叶鸡,一路飘香地来了宋家台。
到村口,先看到一座牌坊,上书“宋家台”三个大字,特别厚重大气。
“好字!”沈郎君赞了一声。
“陛下亲笔题写的。”汪郎君道。
沈郎君了悟:“难怪!”
村里人对汪郎君已经很熟悉了,一路不停地打招呼。然后,他们又看到汪郎君旁边跟着一群陌生面孔,机灵的就立马去通知村正了。
村正赶来,两边先见了礼。然后,沈郎君表明来意。
“宋村正,我是台州府人,因仰慕巧工宋之名,专程来拜访宋师傅。”
沈郎君从身上摸出宋明珠的信,把信封那一面展示给村正看。
“几天前,我在澧阳县边界那里遇到了宋师傅跟唐知县他们一行人,明珠乡君便托我捎带一封信给她娘。”
村正看那封信的封面正中央画了一枝胖乎乎的梅花,就知道宋明珠的手笔没错了。
“沈郎君,明珠家在那边,请跟我来!”村正一边带着人过去,一边让自家老幺先去告知梅氏。
梅氏听到这消息,十分欣喜。
“哎,明珠真的有信来?”
“对方是从台州来的,说是路上了遇到了长河哥跟知县大人他们。”宋老幺就道,“人已经过来了,马上就到!”
梅氏忙让春草准备茶水,然后从食坊那边叫了两个妇人过来帮忙,又亲自去边房那边请梁师傅来作陪。
沈郎君他们在村道上就看到村里有两座青砖大屋,他们猜大的那一座应该就是巧工宋家,另一座应该就是村正家。
“那边是长河家不错,但这边是我们村的学堂!”村正就道。
沈郎君:“……”
他们还是对宋家台了解不够全面啊!
梅氏见家门口盼啊盼,总算是听到参差不齐的脚步声过来,忙出去迎接。
沈郎君见到一位年轻妇人出来,看眉眼,跟明珠乡君有几分相像,便猜这是宋师傅的妻子了。
“这就是明珠她娘,姓梅,外头都唤梅娘子。”村正适时介绍道。
“见过梅娘子!”沈郎君见礼。
梅氏还礼,把人迎进屋。
几人分主客坐下,春草带着另外两个妇人上了茶水,客套流程走完,沈郎君便把宋明珠的信拿出来。
去年郑婆子来了之后,培训了一下春草,春草如今也能顶一点门面了。她主动接过信,然后递给梅氏。
梅氏原先就会算一点简单的账,这几年宋明珠念书的时候她也跟着认字,再加上近两年做生意也历练出来了,如今看个信倒也不是难事。
她先看了一眼信封,信封上什么字都没写,就画了一枝梅花。梅花的枝干右边那条线还微微勾了条蛇尾巴出来。
“娘,这就是我的记号,您记住啦!”宋明珠在家的时候这么交代她娘。
“这孩子!”梅氏笑了一下,确认是自己女儿的信,就先收起来,准备等客人走了再看。
沈郎君十分知趣,重复说了一遍他来澧阳县的原因,又仔细说了他遇到宋长河等人的经过。
听得梅氏跟村正都替他捏了把汗。
“哎呀,你这要是晚一天,就遇不上了!”村正拍着大腿道。
“可不是?”沈郎君自己也笑。
然后,他拿出一张折叠小桌板,对梅氏道:“这是宋师傅当天夜里赶工做的,托我带过来交给梅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