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肆里,原本来挑书的那几个读书人,有两个是认识的。他俩商量了一下,一个人出十文钱,合起来买了一份。
他俩主要是觉得这些小册子未必那么有意义,不愿意浪费多的钱,看一看就行了。
当然了,也有人不愿意与他人共读,就单独买了一份。
然后走到一边去看。
这些读书人也想知道什么样的信才能送到陛下面前,又是什么原因让陛下大方地拿出来与民同乐,所以他们都选择最先看信。
皇帝也很有意思,让书肆原封原样地印了宋明珠的信,就连外面的信封都跟他收到的一模一样。
这种感觉就让人觉得很新奇。
这些读书人饱含期待打开信,一看,第一眼就震惊了。
“哎哟,这是什么字呀?”
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仿佛马上就要从纸上滚走一样。
说好看吧,半点风骨都没有。
说不好看吧,又有点奇奇怪怪的可爱。
总结起来就是,丑得很好看。
然后,这些读书人又看了第二眼,继续被震惊。
“啊,这画……”
这画的风格,跟上面的字一脉相承,主打一个头大身子小,怎么圆润怎么来。
显然不属于他们知道的任何一个流派。
雕版师傅知道他们这么想,都要泪流满面了。
“你们是不知道啊,这封信啊,简直要了我的老命了!”雕版师傅表示有话说。
接这活儿之前,也没有人跟他们说,这孩子她走的不是寻常路,写的不是常规字体啊!
而且呢,这信是图文混排,还老是有些莫名其妙的符号,刻起来老费事了。
捧着这封奇怪的信,这帮读书人的沉默震耳欲聋。
但钱都花了,他们怎么样也得把这封信看完吧?
再说了,陛下都看得了,难道他们就看不了?
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又开始看内容。
“致亲爱的……”
呔,这信根本念不出口!
但与此同时,这些人心里又浮现出一丝隐秘的探究。
难道……陛下好这口?
抱着今天就算三观震碎,也要一探究竟的想法,这些人又陆陆续续散开了一点,找了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继续看信。
这一看,就发现,这封信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那些胖乎乎的字跟图画相得益彰,就算不认识字的,光看图画,也可以猜个四五分。
你要是能摸到规律,连蒙带猜能理解个七八分。
阅读起来委实比那些正儿八经的书籍容易多了。
而且,仔细看下来,就觉得这封信里虽然都是童言童语,却到处都充满着风趣和智慧,看得人忍俊不禁。
尤其是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那片土地的热爱,让人不自觉地想翘嘴角。
有些话,甚至读一遍还不够,得读个两三遍,才觉得满足。
有些场景,光看还觉得不够,还得用手指跟着临摹一下,才能体会到那四季中蕴含的深意。
就这样,从最初的不适,到后来的沉醉其中,这帮读书人渐渐沦落其中而不自知。
还时不时傻笑两声。
“哈哈……”
等看到后面那首诗时,这种情绪便达到了顶峰。
虽然它诗不像诗,但是它感情真挚啊!
虽然它不讲究平仄跟对仗,但是它饱含深情啊!
于是,这帮读书人嘴上就情不自禁地念了出来。
这声音传出去,又吸引了更多人。
一时之间,大街小巷都飘荡着“生在宋家台,长在春风里”的声音。
当念到“愿目光所至,皆是大夏国土”时,他们胸中的激荡之情,便再也藏不住,一个个都大声喊了出来。
“愿陛下鼎盛千秋,再造一个辉煌的宏图盛世!”
至此,这帮人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会把信拿出来给他们看了,也明白宋明珠为什么能得封乡君了。
在这个讲究情绪内敛含蓄的时代,宋明珠以最直白的话语,赤裸裸地宣告她对这个世界的深情。
她一点都不掩饰她对自己村子的热爱,认为他们宋家台就是全天下最好的地方。
她有饭吃就很知足,所以十分欢乐。
她自己本身就是最底层的百姓,所以她心怀怜悯,又懂得感恩。
她还说唐知县好看!
……京城知道唐知县是谁的人,都十分赞同她的看法。
她的眼睛里还闪耀着明亮的光芒,那是对这个国家的信任,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她在田野里肆意奔跑,自由生长,浑身上下带着一股子野蛮的力量,冲破薄薄的纸张带给阅读她的人。
她用一颗赤诚的心,向世人宣告——
“啊,我就是宋明珠哟!”
信已经读完了,但余韵久久不散。
那些几人合买一份的,这会儿终于反应过来,又急匆匆地跑回去,重新掏钱买了一份,准备带回家细细品味。
有些还掏钱多买了几份,准备捎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就这样,宋明珠又狠狠地拉了一拨读书人的好感。
唐尚书的马车驶过大街,看到这幅热闹的场面,就让马车靠街角停下来。
“你去书肆那里,把他们正在卖的东西,买几份回来。”唐尚书对随行的小厮道。
小厮根本不知道这里面有他家大人的手笔,就去了。
他跟猴子一样灵活地挤进人群,抢到五份册子,高兴地跑回来。
“大人,这是最后五份,全让我买了!”
幸亏他手快,再慢个半秒就没有了!
“嗯,你做得很好。”唐尚书接过册子,望着大街的对角,笑着道。
大街的对角停着另一辆马车,马车里坐着一位雍容的女子,正捧着宋明珠的那封信慢慢地看。
她来得比唐尚书早,所以信也看到了尾声。
最后那几行字,她看了很久。
然后,她把信折起来,重新塞回信封。
“回去吧。”这名女子道。
车帘放下来的时候,她看到了对面那辆马车。
唐尚书遥遥对女子行了一礼,那名女子也还了一礼。
然后,两辆马车缓缓起步,在书肆门口擦肩而过。
等对方的马车走远了,唐尚书的小厮才很小声地嘀咕道:“咦,长公主不是不喜欢出门吗……”